
到郊外迎接并慰劳。《左传·昭公二年》:“ 叔弓 聘于 晋 ,报 宣子 也。 晋侯 使郊劳。” 杜预 注:“《聘礼》:宾至近郊,君使卿劳之。”《史记·苏秦列传》:“﹝ 苏秦 ﹞北报 赵王 ,乃行过 洛阳 …… 周显王 闻之恐惧,除道,使人郊劳。”《梁书·徐勉传》:“是以 韩宣 适 鲁 ,知 周公 之德; 叔侯 在 晋 ,辨郊劳之仪。”《清史稿·礼志九》:“厥后定边将军 兆惠 等、定西将军 阿桂 等奏凯, 高宗 均驻蹕 黄新庄 行宫,筑臺郊劳,百官咸会。”
郊劳是古代中国礼仪制度中的专有名词,指君主派遣官员到都城郊外迎接并慰劳远道而来的使者或功臣的仪式。这一礼仪最早可追溯至周代,是宾礼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对宾客的尊重与重视。
从词义结构分析,“郊”指都城外围的特定区域,如《周礼·地官》载“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劳”即慰劳,包含物资赏赐与言语褒奖双重含义。两字组合后特指在特定地理空间完成的官方迎宾流程。
历代文献中,郊劳仪式有明确规范:《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载晋文公受周天子郊劳,包含“束帛加璧”的赠礼环节;《礼记·聘义》规定郊劳时主宾需行“三揖三让”之礼。唐代《开元礼》更将郊劳细化为迎候方位、车驾规格、赞礼程序等十二项具体标准。
该礼仪在清代发展至顶峰,据《清史稿·礼志》记载,康熙帝为迎接班禅特使,曾命亲王率百官赴良乡郊劳,仪仗绵延五里,形成“郊劳大典”的定制,成为国家层面外交仪轨的典范。
“郊劳”一词在历史文献中存在两种不同解释,需结合语境区分:
一、迎接慰劳的礼仪(主流含义) 多出现于古代外交场合,指君主派官员到城郊迎接并慰劳来访使臣。该释义有明确文献支持:
二、郊外劳作(较少见释义) 现代部分词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释为“郊外艰苦劳动”,但未见于古籍用例。可能属于现代引申义或释义偏差,建议优先采用第一种解释。
使用注意:在阅读古籍时,需根据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若涉及外交、军事凯旋等场景,多指向迎接礼仪;若描述农耕生产,则可能取劳作之意。
辈流坌涌贬弃鄙滥并拢偲偲才智餐嚼草扰谗慝稠人广众传发慈父从放迭继抵借发踪垓心公祭瑰异好歹花筵花朝节回眼活理虎溪蠒栗轿夫精白金屏雀羁维巨子狂草老弦纍爵犂錧利末灵圃眉子梦松渑池之功篾篓铅粉前臼齿曲折如芒在背洒派神意世谈视阈是则水界钿窝殄息王税帏幔无庸赘述五月先儿泄宣喜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