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窜徙的意思、窜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窜徙的解释

(1).逃散。《明史·西域传二·罕东卫》:“ 洪武 二十五年, 凉国公 蓝玉 追逃寇 祁者孙 至 罕东 地,其部众多窜徙。”

(2).流放;放逐。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李青莲诗》:“ 青莲 胸怀洒落,虽经窜徙,亦不甚哀痛。”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窜徙"是由"窜"与"徙"组成的复合动词,《汉语大词典》将其解释为"逃窜迁移"的双重动作。该词可拆解为:"窜"本义指鼠类奔逃,《说文解字》释为"匿也",后引申为仓皇逃避;"徙"则指有目的地迁移,《广雅》注为"移也"。二字组合后形成强调在压力下被动迁移的语境。

在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编纂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该词标注为书面用语,特指因战乱、灾祸等不可抗力导致的群体性迁移行为。例如《后汉书·西羌传》载"羌人窜徙,避其锋镝",即描述古代游牧民族为躲避军事冲突而进行的迁徙。

从语义演变看,"窜徙"在当代汉语中多用于历史文献或学术论述,具有以下特征:①动作主体多为群体而非个体;②迁移过程伴随紧迫性;③目的地具有不确定性。相较于中性的"迁徙",该词隐含被动、仓促的语义色彩。

权威典籍中的典型用例可见于《资治通鉴·唐纪》"百姓窜徙,饿殍载道",以及《宋史·河渠志》"河决曹村,民多窜徙"等历史记载。现代汉语中则常见于灾害研究报告,如《中国灾害志》载录的"1938年花园口决堤事件引发大规模民众窜徙"。

在近义辨析方面,根据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窜徙"与"流亡"都含被迫迁移义,但前者侧重空间位移,后者强调失去故土;与"逃难"相比,"窜徙"更具书面语体特征,且时间跨度更长。

网络扩展解释

“窜徙”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cuàn xǐ,具有以下两层含义:

1.逃散

指因外部压力(如追捕、战乱等)而被迫分散逃离。

2.流放;放逐

指因罪责或政治原因被强制迁移至偏远地区。

补充说明

以上解释综合了古籍和权威词典的释义,涵盖历史用例及语境差异。

别人正在浏览...

闇饰板荒宝肆崩波贬谪标志牌笔舌不安于室采笺蚕功长笛邻家传付颠到店伙雕塑恩家颿船風艇干卤鲠骨贡献管保诡道龟缩头合喙鸿化画眉府滑爽嚼啜昆明烂酱老死緑林豪杰緑翘芒乎眠宿明扬名重一时辟水犀恰合千奇百怪曲遂省会受代守心顺纳顺我者生,逆我者死松放谈论风生天灵盖邷儿遗大投艰文艺批评勿忸于梧州市絃徽夏蘖小手儿邪绝西蓝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