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正道。 汉 王符 《潜夫论·贤难》:“岂復知孝悌之原,忠正之直,纲纪之化,本途之归哉?”
(2).自身的前途。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惟言六道轮迴,不烦遣送,皆各随平生之善恶,如水之流湿,火之就燥,气类相感,自得本途。”
“本途”在汉语中为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构词法与文献用例两个维度解析:
一、词义构成 “本”指根基、主体,《说文解字》释为“木下曰本”,引申为事物的原始状态或主要部分(《汉语大字典》1995版)。“途”即道路,《玉篇·辵部》训作“道也”,表路径或方法。二字组合形成偏正结构,强调核心路径的属性。
二、文献义项
原始路径
《宋史·河渠志》载“导流归本途”,指河流原本的河道。此处“本途”强调事物自然形成的运行轨迹,体现客观规律性(中华书局《二十四史全译》2004)。
专业领域
明代《农政全书》有“农桑乃民之本途”之说,指百姓赖以生存的根本行业。这种用法突显特定群体或个体的核心生存方式(上海古籍出版社《农政全书校注》1979)。
方法论指向
清代考据学家戴震在《孟子字义疏证》中使用“穷理当循本途”,喻指学术研究应遵循学科固有方法论体系。此义项着重学科规范与正统研究路径(《戴震全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该词现代多用于哲学、社会学领域,如费孝通《乡土中国》论及“文化传承本途”时,强调社会结构的内在发展逻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本途”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běn tú,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正道
指正确的道路或方向,常与价值观、道德准则相关。例如:
“技术理性的缺陷在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背离,克服这一缺陷的根本途径在于把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统一起来。”
自身的前途
指个人或事物发展的未来方向或目标。例如:
“皆各随平生之善恶,如水之流湿,火之就燥,气类相感,自得本途。”(出自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汉代王符《潜夫论·贤难》:
“岂復知孝悌之原,忠正之直,纲纪之化,本途之归哉?”
此处的“本途”强调遵循正统的道德规范。
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自得本途”则比喻人的命运与自身行为紧密关联。
如需更深入的例句或古籍引用,可参考权威词典如《汉语大词典》或在线平台(如查字典、沪江词典)。
哀忧比分察廉痴突辍策打并丹曦打平火大谊低弱断山对面襟顿饭遁暑凡调方裔肥吃肥喝阜陵恩扶危持颠狗功关请海晏河清皓齿娥眉皓然合法性衡栿和吟候选回光蕙心兰质交午柱几格静睇径复襟子兰驒冽厉礼宗露吐眠轝泥滞农会辟公谱氏杞天忧栖影铨量屈眴日许时入相伤心疾首笘籥伸志摄盛设算湿渍渍添加同心缕涎睨绡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