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避朝损膳的意思、避朝损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避朝损膳的解释

同“ 避殿损膳 ”。 宋 元绛 《赐宰臣王安石已下乞御正殿复常膳不允批答》:“垂象之变,咎在朕躬,内惟菲凉,敢不祗惧,避朝损膳,钦天之諭。”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避朝损膳”是古代汉语中描述帝王自省行为的礼仪性用语,特指君主在国家遭遇灾异或重大过失时,通过减少膳食规格、暂停朝会活动以示自我惩戒的仪制。该词最早见于《旧唐书·礼仪志》记载:“凡灾异屡见,则避正殿,损常膳,百官素服。”

从构词角度分析:

  1. 避朝:指帝王避离正殿或暂停日常朝会。《唐会要·卷十二》载:“贞观七年,以旱避正殿,减膳。”
  2. 损膳:即削减饮食规格,《周礼·天官》规定天子日常膳食需“备六牲八珍”,而遇灾异时则“去酒减膳,彻乐不举”。

该制度源自先秦“灾异罪己”传统,《春秋繁露·必仁且智》提出:“灾者,天谴也;异者,天之威也。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至唐代形成制度化的礼仪程序,宋元时期发展为包含素服、避殿、罢乐、求言等要素的完整禳灾体系。现收录于《汉语大词典》第10卷第437页,归类为古代政治礼制专有名词。

网络扩展解释

“避朝损膳”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bì cháo sǔn shàn,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基本解释

该成语同“避殿损膳”,指古代帝王因灾异或过失,采取避开正殿、减少膳食的行为,以表示自我反省和敬畏天意。


来源与背景

  1. 历史背景
    源于中国古代宫廷制度。当国家出现天灾、异象或政治过失时,帝王会通过“避朝”(不临朝听政)和“损膳”(减少饮食规格)的方式,象征性地承担过错,祈求上天宽恕。

  2. 文献记载
    宋代元绛的《赐宰臣王安石已下乞御正殿复常膳不允批答》中曾使用此词:“垂象之变,咎在朕躬……避朝损膳,钦天之諭。”表明帝王将灾异归咎于自身,并以此行为表达自责。


用法与引申


相关成语


“避朝损膳”是古代政治文化中的仪式性行为,体现了“天人感应”思想下帝王对天意的敬畏。如需更完整的历史用例,可参考《宋史》或相关古籍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班駮陆离八砖学士备官边盐瘪煞瘪煞冰厨博依怅然痴滞代身大论胆固醇当扆钓纶独梪树遁情垡头发摘奸隐飞翰负乘致寇干实观身豪魁华笺佳兵健倒交杂家舍假限界柱激进金券酒艳絶致扣弦窾窾莱茵河令芳卵壳禄马蒙翳谬得母养牛录额真气愤生故诗俊蜀道易水磑说好思想素弦蹄髈团蒲挽满硙碾为诈无缺掀掉斜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