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帔服的意思、帔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帔服的解释

指帔子和裙袄。 唐 无名氏 《补江总白猿传》:“东向石门,有妇人数十,帔服鲜泽,嬉游歌笑,出入其中。”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帔服是中国古代服饰中的重要类别,特指一种披搭于肩背的长条形衣饰,兼具装饰性与礼制功能。其核心释义及文化内涵如下:


一、字义溯源

“帔”为形声字,从“巾”(织物)、“皮”(表音兼表披覆义),本义指披肩类服饰。《说文解字》未直接收录“帔”,但《汉语大词典》释其作“古代披在肩背上的服饰”。先秦文献中“帔”多作动词用(如披挂),汉代后渐为名词,指代特定服饰形制。


二、形制特征

  1. 基本样式

    长条状织物,长度多及膝或垂地,宽度约20-30厘米,两端常缀系带。唐代壁画(如永泰公主墓)可见其搭于肩臂,垂于身前。

  2. 材质与装饰

    贵族多用锦、罗、纱等织金绣花,平民则以布帛为主。宋代霞帔定型后,出现“帔坠”以压垂饰带,多见金玉材质(《宋史·舆服志》载“金霞帔”制度)。


三、历史演变


四、文化象征

  1. 身份标识

    宋代起,霞帔颜色、纹样对应品级:一品金绣云霞翟纹,九品绣缠枝花(《明会典》详载规制)。

  2. 礼制载体

    道教神像“霞帔”象征仙真身份(永乐宫壁画西王母像),体现天人对应的服饰哲学。

  3. 民俗符号

    江南婚俗中“戴头帔”喻示女子成年,闽南“帔裙”为新娘嫁衣,传承至今。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M].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
  2. 沈从文.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 商务印书馆, 2011.
  3. 脱脱等. 《宋史·舆服志》[DB/OL].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4. 欧阳修等. 《新唐书·车服志》[DB/OL]. 国学导航.
  5. 王圻. 《三才图会》[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影印本.
  6. 高春明. 《中国服饰名物考》[M].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1.

网络扩展解释

“帔服”是古代服饰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主要包含以下含义和特点:

一、基本定义

帔服指帔子与裙袄的组合服饰。其中:

二、历史文献记载

唐代《补江总白猿传》记载:“妇人数十,帔服鲜泽”,说明其特点是色彩鲜艳、质地光润,常用于贵族女性服饰。

三、形制演变

  1. 早期形态:唐代多作日常装饰,注重飘逸美感
  2. 宋代发展:演变为霞帔,成为命妇礼服制度的一部分,按品级定制(如明代一品至九品各有规制)
  3. 特殊用途:道家将帔作为贵重法衣,采用大领对襟、胯下开叉的特殊剪裁

四、文化特征

注:更多历史细节可查看《汉语大词典》相关词条。

别人正在浏览...

谤咎八幽辨才别意不移阴常随尘抱璀璨夺目代笔道子定量分析断袖余桃风马复反父宗刚德干管寡仇贾马服郑鼓鼙淮汭恢毅蹇纵金猴金鵶剧装科垦种况味雷起面红面赤弥蒙末孙拿唐旁浃旁求俊彦怕死鬼偏不的平光酦醅穷鳞上场折口蜃綍生岁深味事缓则圆霜台赎回随时随地所业苏武节泰帝同伍头行人望子成龙万壑争流萎枯味外味无千无万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