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风纪法度。《后汉书·皇后纪序》:“爰逮 战国 ,风宪逾薄,适情任欲,颠倒衣裳,以致破国身亡,不可胜数。” 唐 窦常 《和裴端公枢芜城秋夕简远近亲知》:“ 汉 廷风宪在,应念匪躬人。” ********* 《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中国 从古以来,本有御史臺主持风宪,然亦不过君主的奴僕,没有中用的道理。”
(2).古代御史掌纠弹百官,正吏治之职,故以“风宪”称御史。 唐 元结 《辞监察御史表》:“臣自布衣,未踰数月,官忝风宪,任廉戎旅。” 宋 司马光 《初除中丞上殿札子》:“臣蒙陛下圣恩,拔於众臣之中,委以风宪,天下细小之事,皆未足为陛下言之。”
(3).泛指监察、法纪部门。 宋 陈亮 《谢张侍御启》:“风宪之地,执守是先;才智之渊,选抡不易。” 清 李渔 《怜香伴·冤褫》:“他怀恨教官,方才在门外相值,不分师长,开口就駡,挥拳就打,故此惊了风宪。”
(4).庄严整饬;威风。 明 汤显祖 《牡丹亭·索元》:“到 长安 日边。果然风宪,九市三街排场遍。” 清 李渔 《玉搔头·得像》:“奉旨寻簪忒风宪,地皮翻尽何曾见?”
“风宪”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其核心意义与法度、监察相关,具体释义如下:
指社会或国家的基本规范和制度。例如《后汉书》记载:“爰逮战国,风宪逾薄”,指战国时期法度逐渐松弛。孙中山在论述三民主义时,也曾以“御史台主持风宪”为例,强调传统监察制度的作用。
古代御史负责纠察百官、整顿吏治,因此“风宪”成为御史的别称。如唐代元结在《辞监察御史表》中提到“官忝风宪”,即自述担任御史之职;宋代司马光也曾用“委以风宪”表达被任命为监察官员。
扩展指代整个监察或法纪部门。例如宋代陈亮在《谢张侍御启》中称监察机构为“风宪之地”,明代汤显祖的戏剧《还魂记》则以“风宪”形容庄严的官府排场。
少数语境中可引申为庄严整饬的状态,如唐代张谓诗句“风宪取才难”,既指监察职责的严肃性,也暗含威严之意。
该词早期多用于描述制度与官职(如汉唐文献),宋明时期逐渐扩展至机构泛称,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仅见于历史或文学领域。
风宪,是一个汉语词汇,表示“风俗法规”或“社会惯例”。它由两个字组成,"风"代表风俗、社会规范,"宪"代表法律、规定。
风宪的拆分部首是风(风字的上方部分)和宀(宀字的左边部分)。
风宪的总笔画数是13画。
风宪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社会。具体的出处和引用文献可能因使用情境而有所不同。
风宪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風憲」。
古时候汉字风宪的写法和现代相比可能存在一些变化,具体需要进一步查阅古代文献和碑刻资料。
1. 作为一名公民,我们应当遵守社会的风宪,秉持良好的道德品质。
2. 这个国家的风宪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组词:风俗、法规、社会惯例。
近义词:风气、风尚。
反义词:违法、违背风俗。
帮子备尝辛苦砭骨春搜大乘答鼓点媂调年鹅口疮反侧子番守覆陷干肥乖远海角天隅横徵暴敛輷鞫殷殷红专华薄画熊颊囊礓砾绞讦浇苛角壮击应蹶船痾祸快活三郎窥见馈飨昆玉劳疲落作陆涂马虎眼马瘦毛长媒互人濛鸿民营漠北旁嚣前七子青连钱劝分融液三陔丧夺饰城手绢抒愤死背丝脉食子徇君铜声响器土块文蛾无津无尤污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