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避虏的意思、避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避虏的解释

犹避寇。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二六:“初,避虏入 潁阳 ,凡先世奇玩悉弃之,独负枕以行,虏势逼,亦弃於山谷中。” 宋 俞文豹 《吹剑续录》:“ 靖康 初,九祖 秀秀 避虏其中,时大雪新霽,四望林壑,如在玉山璚苑中。”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避虏,汉语复合词,由“避”与“虏”构成。《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为“躲避外敌侵袭”之意,特指古代中原百姓为逃避北方游牧民族劫掠而迁移避难的行为。

从构成角度分析:

  1. 避:本义为“躲开”,《说文解字》注“避,回也”,引申为主动远离灾祸;
  2. 虏:古汉语中既指战俘(《左传·宣公十五年》“晋侯许赂中大夫,既而皆背之,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既而不与,晋饥,秦输之粟,秦饥,晋闭之籴,故秦伯伐晋,虏其大夫”),也特指匈奴等北方部族(《史记·匈奴列传》载“匈奴日已骄,岁入边,杀略人民畜产甚多”)。

该词常见于史书记载,如《后汉书·西羌传》载“百姓流亡,避虏山谷”,生动反映了东汉时期羌患背景下民众的生存状态。其文化内涵包含古代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的历史印记,以及战争环境下平民的被动处境。

相关词汇体系包含“避乱”(《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自遭荒乱,率乏粮谷,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避寇”等,均属古代汉语中表示躲避灾祸的系列词汇。

网络扩展解释

“避虏”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历史文献中,其含义和用法可以综合多个来源进行解释:

词义解析

  1. 基本含义
    “避虏”意为“躲避敌寇或外族侵略”,其中“避”指躲避、逃避,“虏”在古代常指北方外族(如匈奴、契丹等),带有贬义,代指入侵者或敌人()。例如宋代文献中提到的“避虏入颍阳”即描述为躲避外族侵袭而迁居颍阳的情景()。

  2. 历史语境
    该词多见于宋代文献,如邵博《闻见后录》和俞文豹《吹剑续录》中,均用来描述战乱时期百姓为逃避外族劫掠而迁徙的行为()。例如“避虏其中”指在深山或偏僻处躲避战乱。

  3. 近义词与结构

    • 近义词:避寇、避难。
    • 结构分析:“避”为动词,“虏”为名词作宾语,整体为动宾短语,强调行动目的()。

使用示例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文献背景,可参考《闻见后录》《吹剑续录》等宋代笔记。

别人正在浏览...

阪田嬖爱钗头承做穿凿觕识低气第三野战军鞮译象寄顿寄发声飞札丰饶福祚伉浪歌妓恭正古度鬼胡延黉门监生红素厚费华颠黄白之术荒古谏鼓见义勇为节母敬田救焚拯溺九流百家眷生巨患考练乐语练要廪赐麟文娄郝满载而归明眸善睐千秋人物倾风亲睦驱扇三尺桐桑鸠僧祇粟身上祏主收税说话人素木牀贪佞剸剧托息温朴卧房喔咿儒睨夏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