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鄙陋之德;微德。否,通“ 鄙 ”。 元 耶律楚材 《用梁斗南韵》:“否德自惭调鼎鼐,微才不可典璣衡。”
否德是古汉语复合词,由“否”与“德”组成,核心含义为鄙陋无德或德行缺失,常见于典籍中对自身或他人德行的谦抑或批判性表述。以下从权威辞书与文献用例角度分述:
否(pǐ)
通“鄙”,意为鄙陋、卑微。《汉语大词典》引《广雅·释诂三》:“否,鄙也。” 强调品性低劣或地位微贱,如《尚书·尧典》载“否德忝帝位”,即谦称德行不足居高位 。
来源:
《汉语大词典》“否”字条(链接)
《广雅疏证·卷三上》(链接)
德
指道德、操守,如《说文解字》:“德,升也”,引申为内在修养与善行。
否德即“鄙薄之德”,表示德行浅薄或缺乏高尚品德,多用于自谦或批判语境:
《尚书·尧典》:“否德忝帝位。” 孔传释为:“否,鄙陋;忝,辱也。” 意为“我德行鄙陋,愧居帝位” 。
《后汉书·袁绍传》载刘表斥责袁术:“否德而代庖,罪也。” 指其无德却僭越职权 。
明确释义为“鄙陋无德”,引《尚书》为典源 。
来源链接: 汉语大词典数据库
收录“否”通“鄙”的训诂依据,引清代王念孙《广雅疏证》考据 。
来源链接: 中国训诂学数据库
《尚书·尧典》:
“否德忝帝位。”
(译文:我德行鄙薄,有辱帝位。)
《后汉书·卷七十四》:
“否德而代庖,罪也。”
(译文:无德却越职行事,是为罪过。)
否德是具批判性的谦辞,需结合典籍语境理解其“德行缺失”的核心语义,其权威性由传统训诂与历史文献双重支撑。
“否德”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存在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传统解释
指“鄙陋之德”或“微德”,其中“否”通“鄙”(读作pǐ),表示德行浅薄或谦称自身品德不足。例如元代耶律楚材在诗句中自谦:“否德自惭调鼎鼐,微才不可典璣衡”。
现代延伸解释
部分词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释为“不守道义、缺乏道德品质”,此时“否”读作fǒu,强调对道德的否定。但这种用法较少见于古籍,可能是现代语境下的引申。
读音争议
读音差异源于“否”的多音字特性:
使用场景
古籍引用
诗词用例
元代耶律楚材以“否德自惭”表达谦逊。
“否德”一词需根据语境区分:
案奉抱儿当户包袱倍言标语笔桶辟召不伦尘面池灰磢错川衡吹律出震刺灸代宗调质非公有制经济匪遑肥醲風行水上富贵显荣赋禄黼藻戆勇藁书工休寒丘合保还将践妖交好校准技业拘民窥纪良直貍别旅鸿苗条淑女名正理顺某个趫揵侨流启手启足全盛曲沼阮元瑜单雄烧灯生丝神迹霜红税局套叙亡辜畏谨晓譬下眼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