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德的意思、否德的详细解释
否德的解释
鄙陋之德;微德。否,通“ 鄙 ”。 元 耶律楚材 《用梁斗南韵》:“否德自惭调鼎鼐,微才不可典璣衡。”
词语分解
- 否的解释 否 ǒ 表示不同意,不认可:否定。 不,用在表示疑问的词句里:可否?。 不如此,不是这样,不然:否则。学则正,否则邪。 可 否 ǐ 不好,坏,恶:否极泰来(“否”和“泰”,前者是坏卦,后者是好卦。指
- 德的解释 德 é 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品质:美德。品德。公德。德行。道德。德性。德育(以一定的社会要求,进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德才兼备。度德量力。德高望重。 心意,信念:一心一德。
网络扩展解释
“否德”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存在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
传统解释
指“鄙陋之德”或“微德”,其中“否”通“鄙”(读作pǐ),表示德行浅薄或谦称自身品德不足。例如元代耶律楚材在诗句中自谦:“否德自惭调鼎鼐,微才不可典璣衡”。
-
现代延伸解释
部分词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释为“不守道义、缺乏道德品质”,此时“否”读作fǒu,强调对道德的否定。但这种用法较少见于古籍,可能是现代语境下的引申。
二、详细分析
-
读音争议
读音差异源于“否”的多音字特性:
- pǐ:通“鄙”,表谦逊或贬义,如《三国演义》中“否德既彰,有忝大位”;
- fǒu:表否定,现代部分词典采用此读音并引申为“无德”。
-
使用场景
- 古代文献中多用于自谦或批判德行不足,如帝王自省、臣子谏言;
- 现代语境下可形容品行低劣,但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
三、出处与例句
-
古籍引用
- 《尚书·尧典》中最早出现类似表述;
- 《三国演义》第四回用“否德既彰”批评汉少帝失德。
-
诗词用例
元代耶律楚材以“否德自惭”表达谦逊。
四、总结
“否德”一词需根据语境区分:
- 读 pǐ dé:传统用法,表谦逊或贬斥德行浅薄;
- 读 fǒu dé:现代延伸,强调道德缺失。
建议在古籍解读中优先采用pǐ dé 的读音及原意。
网络扩展解释二
否德(pǐ dé)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它的拆分部首是“口”和“心”,分别表示“口说”和“心意”。根据字形结构,否德的笔画数分别是3画和7画。
这个词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献中。它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一章中,用来描述人们的言行和态度是否合乎德道。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否德可以写作“否德”或者“否悌”,其中“悌”即为“德”的古字形。
以下是一个例句,展示了否德在句子中的使用方式:“他的言行一直都非常符合否德,备受人们的赞美。”这句话中,否德表示一个人言行合乎德行的意思。
除了否德,还可以通过组词的方式来进一步丰富其意义。例如,“德行”表示一个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否则”表示在某种条件下不符合预期的后果。
由于繁体字的存在,否德的繁体写法为“否悌”。并且,并没有明确的近义词和反义词与否德对应。使用正确的词语上下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否德的意思。
希望以上回答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