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居其地而食其土之所产。毛,指可食植物。谓一切生活所需,均属国君所有。旧时常用作感戴君恩之辞。语本《左传·昭公七年》:“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食毛践土,已三十餘年。” 郑观应 《盛世危言·传教》:“况入教之民,犹是 中国 食毛践土之民也。” 章炳麟 《訄书·原人》:“自 秦 汉 以后,井田废,约剂在民间,民归德於君,文饰其辞,则亦曰食毛践土,此非事实也。”
“食毛践土”是一个源自古代文献的成语,主要用于表达对君主恩德的感戴。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2. 用法与语境
3. 延伸含义
4. 现代意义
该成语在现代使用较少,多用于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需注意其封建色彩和特定历史背景()。
若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完整出处,可参考《左传》《痛史》等文献原文。
《食毛践土》是一个成语,由“食”、“毛”、“践”与“土”四个字组成,它的意思是指从事卑劣、低下、恶劣的行为并违背道德原则。下面将为您介绍它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食毛践土》共有四个字,它们的部首分别是:“食”- 吃的意思,属于“食物”的“食”字的部首;“毛”- 指的是毛发,属于“毛”的部首;“践”- 指踩踏,属于“足”的部首;“土”- 指的是泥土,属于“土”的部首。
这四个字的笔画分别是:“食”- 9画;“毛”- 4画;“践”- 11画;“土”- 3画。
《食毛践土》来源于《诗经·相鼠》,原文为:“鼠在瀛洲/食毛践土”,意思是鼠类生活在草木丛生的瀛洲上,吃食并在泥土中践踏。
《食毛践土》的繁体字为“食毛踐土”。
在古时候,这个成语的汉字写法稍有不同。其中,“践”在繁体中采用的是“踐”字,与现代简体字稍有差异。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表示一个人的行为卑劣,违背道德的行为。例如:“那个偷东西的人不仅无耻,还食毛践土。”
与《食毛践土》相关的组词有:“食谱”、“毛骨悚然”、“土地”等。
近义词可以有:“恶劣行径”、“道德败坏”、“下作行为”等。
反义词可以有:“高尚品德”、“道德行为”、“正派行为”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