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券书的意思、券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券书的解释

契约,文书。《史记·孟尝君列传》:“ 孟尝君 闻 冯驩 烧券书,怒而使使召 驩 。” 清 金和 《盟夷》诗:“券书首请帝璽丹,大臣同署全权官。”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券书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及考据如下:

一、基本释义

券书(quàn shū)指古代作为凭证的文书或契约,通常以竹木、绢帛等材质制成,剖分为两半,双方各执其一,合券即可验证真伪。其核心含义为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凭证,常见于债务、买卖、租赁等民事关系中。

二、典籍溯源

  1. 《说文解字》:

    “券,契也。从刀,卷声。券别之书,以刀判契其旁,故曰契券。” 指出“券”字以“刀”为部首,源于古代用刀刻写契文并剖分的行为,强调其“分而合验”的特性。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

  2. 《周礼·地官》:

    记载“质剂”制度:“凡卖儥者质剂焉,大市以质,小市以剂。” 汉代郑玄注:“质剂者,为之券藏之也。” 此处的“券”即官方认可的买卖契约,为券书的早期形态。

    来源:《周礼注疏》

  3. 《史记·高祖本纪》:

    “丹书铁券”指帝王颁赐功臣的免罪特权凭证,“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此处“铁券”为券书的一种特殊形式,以金属材质强化其权威性。

    来源:司马迁《史记》

三、词义演变

四、权威参考

券书是中国古代契约制度的典型载体,其形制、功能及法律效力深刻反映了传统社会的信用体系与文书制度。

网络扩展解释

“券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契约或文书,主要用于记录和证明双方的债权债务关系或其他约定。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券书”指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约或凭证文件,通常分为两部分(如左右两券),双方各执其一作为凭据。例如《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冯驩烧毁券书以收买人心,说明其作为债务凭证的功能。

2.历史例证

3.用途与形式

4.文化意义

券书不仅是经济活动的记录,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信用体系和契约精神。例如清代诗人金和在诗作中以“券书”指代外交文书,可见其应用范围广泛。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案例,可参考《史记》《南史》等古籍原文,或通过权威词典(如汉典、沪江词典)进一步查阅。

别人正在浏览...

白户贲获便殿吡噉常娥成君沉没寸蹏尺缣当扈方所风不鸣条枫落吴江凤臆伏藏罘思狗生瓜瓣官占好汉不吃眼前亏滑菜皇代灰汁檟楚贱类交舛嚼环金徽机先眷盼沮苍慨喟狂痴联骖栾茶腼汗面面相窥妙楷台某些人幕僚酿鹅破斧缺斨破昏乞儿乘小车情弊顉頤雀离浮图缺席仁悯四豪泗洙松毬缩聚宿契踏绳田父可坐杀铁骨通借字万不失一微词邪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