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善恶;好坏。《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三国 魏 应璩 《与广川长岑文瑜书》:“ 周 征 殷 而年丰, 卫 伐 邢 而致雨。善否之应,甚於影响。”
(2).犹褒贬。《国语·晋语一》:“今子内固而外宠,且善否莫不信,若外殫善而内辱之,无不迁矣。” 韦昭 注:“所善恶无不见信。” 宋 洪迈 《容斋三笔·唐观察使》:“毁誉善否,随其意好。”
善否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由“善”与“否”(音pǐ)两个单字构成,其核心含义指“善恶”或“好坏”,常用于评价人事的是非优劣。以下是具体解析:
善
本义为吉祥、美好。《说文解字》释:“善,吉也。从誩,从羊。此与義、美同意。”引申为善良、擅长、赞许等义。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卷三·誩部。
否(pǐ)
本义为闭塞、不善。《说文解字》:“否,不也。从口,从不。”段玉裁注:“否者,闭而乱也”,后引申为恶、劣之意。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口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善否”作为并列结构,强调对立统一的概念:
基本义:善与恶、好与坏。
典籍用例:
《史记·秦始皇本纪》:“善否陈前,靡有隐情。” (善恶之事皆陈列于前,无所隐瞒)
来源:司马迁《史记》卷六。
引申义:
指人事的优劣得失,如评价人物品行或政事得失。
典籍用例:
《后汉书·张衡传》:“通人暗于好恶兮,岂昏惑而能剖?辩者善否于今兮,古犹曷其靡睹!”(智者尚难明辨善恶,今人何以评判古人?)
来源:范晔《后汉书》卷五十九。
对举使用:
常以“善否”与“是非”“得失”等词并列,强化对比。
例:《荀子·解蔽》:“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善否相非,诞信相讥。”
来源:《荀子》卷十五。
被动评价:
多用于第三方客观评判,如史书对君臣行为的臧否。
例:《宋史·职官志》:“御史台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辩,小事则奏弹……以善否黜陟。”
来源:脱脱《宋史》卷一百六十四。
综合权威参考:
“善否”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分析理解:
善恶或好坏
指事物或人的品行优劣,如《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中“议执政之善否”即讨论执政的好坏。三国时期应璩的《与广川长岑文瑜书》也以“善否之应”表达因果报应的关联。
褒贬评价
作动词时表示对人或事的赞扬与批评。《国语·晋语一》提到“善否莫不信”,指评价的真实性被广泛认可。
如需进一步探究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左传》《国语》等古籍或权威词典释义。
鏖剪抱直笔歌墨舞伯德钗梁凤瞠目咋舌豉羹翠盈盈错杂带职诞说丹掖倒苦水达飏大真點鋼掉瀁顿卧奉问肤公符録割烹骨库国变鹤岭皇嗣回却忽剌护卫阶勋箕潁机长克成空围烂红兰月溜坡禄米脉搏门氏凝固潘仁七海情赖青轩穷祸柔慤沙弥甚至于瘦黑私谢诵玩调风变俗亭亭秀秀万年枝无赦咸感小年下齘齘心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