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舌言语。比喻口辩才能。 南朝 梁武帝 《责贺琛敕》:“欺罔朝廷,空示颊舌。”《旧唐书·刘迺传》:“龙吟武啸,诚希声也,若尚颊舌之感,必下於蛙黽。” 明 李贽 《列众僧职事》:“今 常融 既与众师父商议,分定职守,自然清净无事,可省颊舌之劳矣。”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一:“亦且截截諞言,夸清班于颊舌。”
“颊舌”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综合多来源信息解释如下:
“颊舌”由“颊”(脸颊)和“舌”(舌头)组成,字面指与口舌相关的部位,引申为口舌言语,常比喻口辩才能或言辞能力。例如《旧唐书》中“若尚颊舌之感,必下于蛙黾”,即强调若仅依赖口舌之能,则难成大事。
在部分语境中,“颊舌”可指尖锐的批评、讽刺或嘲笑的言辞。例如明代李贽提到“可省颊舌之劳矣”,暗含减少无谓争辩之意。
现代汉语中,“颊舌”较少使用,但在特定场景(如文学或学术讨论)中,可形容语言表达的能力或言辞交锋。例如:“他凭借过人的颊舌,化解了谈判僵局。”
“颊”在《说文解字》中本义为“面旁”(面颊),而“舌”象征言语功能,二者结合突出口头表达的重要性。
总结来看,“颊舌”核心含义围绕口才与言辞,具体褒贬需结合语境。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用例,可参考《旧唐书》《茶馀客话》等文献来源。
《颊舌》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言辞诡诈、奸诈欺人,言辞狡猾。
《颊舌》的拆分部首是页和舌,它由11个笔画组成。
《颊舌》源自于古代《诗经·秦风·无衣》:“陟彼南山,言采其椠。言有序言,说吾道存。”其中,“言采其椠”形容言辞巧妙狡猾,后来演变为成语《颊舌》。
《颊舌》的繁体字为「頰舌」。
根据古代文字学家的考证,古时候《颊舌》的汉字写法为「頰腮」。
他的言辞虽然华丽,但总是带有一丝颊舌之意。
颊舌之辞、颊舌之言、颊舌之人、颊舌之徒
巧舌如簧、口奸心狠、伶牙俐齿、伶牙利齿
直言不讳、真心实意、坦诚相待、豪言壮语
百步灯白迭爆响把醆背水战边虏臂助册祭常平本钱称褒陈寔遗盗媸妍蹙齃颠倒错乱东阳斗纲符徵高整刮摩核论恢耀践德勦除叫绝脚子油急传解谕警戒色烤肉客人可中黎弓厘局历鹿屡变星霜明絜秘义闹扫妆拼伙琵琶旧语乾恩荫钦颐衢盘取舍两难容华睿情三志商老蛇茄数纪素采速达岁腊太虚谈宾调嘴学舌头梢危窘乌阑下层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