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罗刹的意思、罗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罗刹的解释

[demon] 佛教中指恶鬼

寺内都有茹荤饮酒的罗刹

详细解释

(1).梵语的略译。最早见于古 印度 颂诗《梨俱吠陀》,相传原为 南亚次大陆 土著名称。自 雅 利安 人征服 印度 后,凡遇恶人恶事,皆称罗刹,遂成恶鬼名。 唐 慧琳 《一切经音义》卷二五:“罗刹,此云恶鬼也,食人血肉,或飞空或地行,捷疾可畏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天宫》:“ 姮娥 何殊於罗刹,天堂何别於地狱!”

(2).古国名。在 婆利国 东。《新唐书·南蛮传下·婆利》:“其东即 罗刹 也,与 婆利 同俗。 隋煬帝 遣 常骏 使 赤土 ,遂通中国。”按, 婆利 故地在今 印度尼西亚 加里曼丹岛 或 巴厘岛 。

(3). 俄罗斯 在 清 代的旧译。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二:“ 俄罗斯 人来边境者,国初呼为 罗刹 , 康熙 二十四年踞 雅克萨城 。”

(4). 罗刹江 的省称。 唐 元稹 《重夸州宅旦暮景色》诗:“为问西州 罗刹 岸,涛头衝突近何如?”参见“ 罗刹江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罗刹”是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词汇,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阐释:

  1. 基本释义

    在《汉语大词典》中,“罗刹”音译自梵语“Rākṣasa”,原指古印度神话中的食人恶鬼,后引申为凶恶之人或可怖事物。字形上,“罗”为捕鸟网,象征束缚;“刹”为佛寺或瞬间,此处表音译用字《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佛教概念

    佛教典籍《佛学大辞典》定义“罗刹”为恶鬼道众生,男性称“罗刹娑”,青面獠牙;女性称“罗刹私”,貌美却嗜血。其居于海岛或阴间,常与佛法对抗《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3. 文学形象

    在《西游记》中,“罗刹女”指铁扇公主,掌管火焰山,其名号暗示神通与危险性。此形象融合佛教恶鬼特征与民间传说,成为经典文学符号《西游记·第六十回》。

  4. 历史国名

    清代文献《清史稿》记载,“罗刹”曾作为俄罗斯帝国的代称,源于蒙古语对俄语音译的转写,反映17世纪中俄边疆的冲突与文化交流《清史稿·地理志》。

  5. 补充说明

    据《说文解字》注,“刹”本义为“柱”,后借作梵语译音字;“罗”从“网”,契合佛教“罗网”象征众生受缚的隐喻,强化词汇宗教色彩《说文解字注·段玉裁》。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罗刹”一词的详细解释,综合多来源信息整理如下:

一、词源与基本含义

“罗刹”是梵语Rākşasa的音译,最早见于古印度经典《梨俱吠陀》。其原意为“可畏、暴恶”,在印度神话中代表食人血肉的恶魔。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后,该词逐渐成为恶人及恶鬼的代称,并融入佛教体系。

二、形象特征

  1. 性别差异:
    • 男罗刹:黑身、朱发、绿眼,形貌狰狞;
    • 女罗刹(罗刹女):外貌如绝美妇人,具有魅惑能力,实则专食人血肉。
  2. 神通能力:可飞行或疾行地面,行动迅捷。

三、宗教与文化演变

  1. 佛教中的双重角色:
    • 恶鬼与地狱狱卒:职司呵责罪人,形象多为牛头、鹿头等兽首人身;
    • 护法神明:部分罗刹皈依佛教后成为护法神,如密宗十二天之一的罗刹天,守护佛法。
  2. 中国文学融合:
    • 清代蒲松龄《罗刹海市》以罗刹国隐喻美丑颠倒的荒诞世界;
    • 《西游记》中“铁扇公主”别称罗刹女,体现神话再创作。

四、其他含义

  1. 历史国名:清代曾用“罗刹”指代俄罗斯,源于早期接触时对俄国人外貌的联想。
  2. 地理符号:中国浙江“罗刹江”的简称。

提示:如需了解更详细的历史典故或文学案例,可参考《梨俱吠陀》《慧琳音义》等文献,或查阅《聊斋志异》《西游记》相关章节。

别人正在浏览...

蚕事黜降翠浪顶门眼冬冬东繇洞溢发头分磔敷遗工业生产体系挂职妫汭国艳豪猪靴红丝砚花肥豢池幻劫鹘伶声嗽湔裳绞脸戒儆近在眉睫久经风霜噱谈俊辨口述款矻拉钩累卵之危理过其辞六宗镂骨猛怒模象目力撵出跑楼儿毗邻轻褊认得人物志三垓三击掌身地施翮收録手套衰末秫绌署押四荒八极肃督邃情随侍天生天化天竺头昏眼暗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