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谓勿存叛逆簒弑之心。《公羊传·庄公三十二年》:“君亲无将,将而诛焉。” 陆德明 释文:“无将,如字……或子匠反,非也。”《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人臣无将,将即反,罪死无赦。” 裴駰 集解引 臣瓒 曰:“将,谓逆乱也。” 宋 苏辙 《龙川别志》卷上:“无将之戒,深著 鲁 经;不道之诛,难逃於 汉 法。”《续资治通鉴·宋真宗乾兴元年》:“及 谓 贬, 綬 又当制,即草词云:‘无将之戒,旧典甚明;不道之辜,常刑罔赦。’”
(2).多反其意而用之,谓心存谋逆为“无将”。《晋书·刘聪载记》:“然后下官为殿下露表其罪,殿下与太宰拘太弟所与交通者考问之,穷其事原,主上必以无将之罪罪之。”《旧唐书·后妃传上·玄宗废后王氏》:“皇后 王氏 ,天命不佑,华而不实。造起狱讼,朋扇朝廷,见无将之心,有可讳之恶。” 金 王若虚 《谬误杂辨》:“《公羊传》曰:‘君亲无将,将而诛焉。’盖接上文。将,弑君之辞也。 唐明皇 废 王后 詔云:‘见无将之心。’……如何道来?后人用此字往往不安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二·言官论人》:“﹝ 杨御史 ﹞乃云‘生前曾拜’,以实其无将之罪,更谬之甚者。”
“无将”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历史文献中有所演变。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解释:
核心含义
该词最早出自《公羊传·庄公三十二年》的“君亲无将,将而诛焉”,原指臣子不可有叛逆、弑君篡位之心,否则必被诛杀。其中“将”指“逆乱之念”或“叛逆行为”(《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注)。
反向引申义
后世常反其意而用,以“无将”作为罪名指代“心怀谋逆”的行为,如《晋书》中提到的“无将之罪”,用于政治指控。
法律与伦理
宋代苏辙《龙川别志》提到“无将之戒”作为君臣伦理准则;唐代《旧唐书》中,王皇后因“见无将之心”被废黜,体现该词的政治工具性。
音义考据
陆德明在《经典释文》中强调“将”应读如字(jiāng),而非“子匠反”(jiàng),纠正了部分误读。
在桥牌术语中,“无将”(No Trump)指不指定某一花色为王牌的叫牌方式,此用法与古义无关,属同形异义词。
“无将”古义以否定形式强化对叛逆的禁忌,后成为政治罪名,需结合语境区分其指向。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公羊传》《晋书》等原始文献。
《无将》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没有将领,形容没有指挥者或没有主心骨的情况。
《无将》的拆分部首是无(wú)和将(jiàng),其中“无”拼音wú,笔画4;“将”拼音jiàng,笔画9。
《无将》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中,讲述了战国时代齐国与楚国的战争,楚国无将可依赖而齐国藉由此战的顺利扩大势力。
《无将》的繁体字为「無將」。
在古代,「将」的字形是一个人在前进中的姿势,表示带领、指挥的意义;「无」则是两只手加在一起,表示没有的意思。所以《无将》的意思是指没有了将领。
他是一支没有领导的队伍,完全是个《无将》。
无名、无情、无畏、无神、无奈
无师自通、自行其是、寡不敌众
有将、有心、有魄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