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境象的意思、境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境象的解释

景象;情境。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蔡少霞》:“居处深僻,俯近龟蒙,水石云霞,境象殊胜。” 明 李东阳 《南行稿序》:“连山大江,境象开豁;廓然若小宇宙而游混茫者,信天下之大观也。” 赵朴初 《临江仙·飞行中作》词:“穿过层阴千百尺,喜看万里晴空。上方境象览无穷。”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境象"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境”和“象”两个语素构成,主要用于文学、艺术或哲学语境,指代一种融合了客观景象与主观心境的综合意象或氛围。其核心含义可拆解如下:

  1. “境”的本义与引申:

    • 本义: 指疆界、边界(如《孟子》:“臣始至于境”)。
    • 引申义: 在审美和哲学范畴中,引申为“境界”、“境地”、“环境”。它既可以指客观存在的物理空间(如自然之境),也可以指主观精神或情感所达到的状态或层次(如心境、意境)。
  2. “象”的本义与引申:

    • 本义: 指大象(动物)。
    • 引申义: 最重要的引申义是指“形象”、“现象”、“表象”。它指一切可感知的、具体的外在形态或模样(如天象、物象)。在艺术和哲学中,“象”常指通过感官(尤其是视觉)捕捉到的具体物象或景象。
  3. “境象”的合成含义: 将“境”与“象”结合,“境象”一词强调的是:

    • 客观景象与主观感受的交融: 它不仅指眼前所见的客观物象、景象(“象”),更包含了这些物象所处的整体环境、空间(“境”),以及观赏者置身其中或被其触发的主观情感、心境、想象(“境”的主观层面)。例如,看到秋天的落叶(象),感受到的萧瑟、寂寥或丰收的氛围(境),合起来就是一种“境象”。
    • 整体性的氛围与意蕴: 它超越了对单个物象的孤立描述,指向由多个物象、环境因素共同构成的一种整体的、带有特定情感色彩或哲理意味的氛围、情调或境界。比如“空山新雨后”的清新宁静之境象。
    • 艺术与哲学中的核心概念: “境象”是理解中国古典美学(如诗论、画论)中“意境”、“意象”等核心概念的基础。它描述了艺术作品(诗、画等)所营造出的、能引发观者情感共鸣和无限遐想的综合艺术世界。

总结定义: “境象”指客观存在的景象、物象与其所处环境共同构成的整体画面或空间,并融合了感知者(创作者或欣赏者)的主观情感、心境、想象所形成的综合意象或艺术氛围。它强调主客观的统一,是构成“意境”的基础要素。

引用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境象”是中国古代美学与文学中的术语,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层面综合解析:

一、美学概念

  1. 客观物象与感知的交融
    指外界环境与物象的复杂呈现,既非完全实体也非虚无,如风、光、色彩等元素。《文镜秘府论》提到“境象不一,虚实难明”,强调其介于虚实之间的特性,需通过主观感受捕捉其“妙用无体”的意境。

  2. 艺术创作中的意象生成
    特指诗人心灵中浮现的意象,如中国画通过笔墨模糊性追求“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效果。例如,画家可能将山水虚化,形成虚实相生的哲学意境。


二、文学与日常语境

  1. 自然景象与情境
    多用于描述壮阔或幽深的自然景观,如唐代薛用弱《集异记》中“水石云霞,境象殊胜”,或李东阳笔下“连山大江,境象开豁”的宏大画面。

  2. 诗词中的哲学化表达
    宋代诗词如“三天境象验人间,不在江湖不在山”(宋太宗),赋予其超脱现实的哲思,暗含对宇宙规律的探寻。


使用示例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该词,其核心始终围绕“物象与心象的交织”。如需进一步探究,可查阅《文镜秘府论》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闭门思过比日泊主常鳞凡介尘杂赤籍冲隆揣侔楚峤楚榭搓磨斗鷄台堕懈讹风二省放灯方正字附益公社桄综毂端贵卿轨辙果下之乘行间字里毫末不札﹐将寻斧柯嘑尔蹴尔婚启僭差绛囊降绥髻丛讦害极乐鸟进房浄泊赍志以殁集子礼陈聋竈鑪铸马鬣一滴丕变啓节青棂乳娣杀决尚虚中馈缌麻丝絮松泛耸跼螳臂当车殄废蜩螗颓志土约逶折限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