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更签的意思、更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更签的解释

即更筹。《陈书·世祖纪》:“每鸡人伺漏,传更籤於殿中,乃勑送者必投籤於阶石之上。”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更签”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含义如下:

一、核心定义

“更签”指古代用于夜间报时和计时的竹签或木牌。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每过一更,值守者会投掷或更换一支签牌作为时间标记,故称“更签”。其核心功能是配合漏壶(水钟)、日晷等工具实现精准计时与报时管理。

二、历史背景与制度依据

更签制度源于周代计时体系。《周礼·夏官》记载挈壶氏“掌挈壶以令军井……及以畚序聚柝”,其中“柝”为巡夜木梆,后世演变为更签。汉代《汉书·百官公卿表》提及“率更令”一职,专司宫廷漏刻报时,更签为其重要工具。唐代宫廷与寺院普遍采用更签制,如《唐六典》规定“凡夜漏尽,侍漏者击签告时”。

三、具体形制与使用场景

  1. 材质结构:多为竹、木所制,刻有更次序号(如一更、二更)或地支时辰(如子、丑)。
  2. 运作方式:
    • 漏壶滴水驱动机械装置,蓄满特定水量时自动落签;
    • 专人值守漏刻,手动投签报更。
  3. 应用范围:
    • 宫廷禁卫:皇城夜间巡逻依更签换岗(见《东京梦华录·卷三》);
    • 寺院僧侣:禅寺以更签规范诵经作息(《百丈清规·法器章》);
    • 城市管理:城门启闭、宵禁实施均以更签为准。

四、文化演变与文献例证

宋代《文昌杂录》载:“秘书省每夜设更签,长二尺,铁为之。”说明更签材质升级为铁质。明清时期,钟表普及导致更签逐渐消亡,但方言中保留“打更”一词。清代《帝京景物略》描述:“夜三更,签声铿然”,印证其声响报时特征。

五、现代认知与学术定位

现代汉语中“更签”属历史词,《汉语大词典》(第二版)明确释义为“古代夜间报更用的竹签”。该词反映了中国古代时间计量制度的智慧,是研究传统天文历法、社会管理制度的重要实物载体。


权威参考文献来源:

  1. 《周礼·夏官·挈壶氏》(中华书局点校本)
  2. 《汉书·百官公卿表》(中华书局二十四史修订本)
  3. 唐代李林甫《唐六典·卷二十七》
  4. 宋代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一》
  5. 清代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卷四十四》引《帝京景物略》
  6.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5卷第213页,上海辞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更签”是古代用于报时的竹制工具,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一、基本定义

“更签”即“更筹”,指古代夜间计时使用的竹签,用于标记更次(古代将夜晚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该词由“更”(计时单位)和“签”(竹制标记物)组合而成。

二、历史记载

《陈书·世祖本纪》记载:“每鸡人伺漏,传更签于殿中”,描述了宫廷中通过传递更签来报时的场景,说明其曾是宫廷计时制度的一部分。

三、功能与形式

  1. 材质:竹制,形制细长。
  2. 用途:与漏壶(古代计时器)配合使用,通过传递或投掷更签到特定位置(如阶石)来提示时间变化。
  3. 关联词:常与“更筹”“漏签”等词混用,均指向计时工具。

四、现代延伸

现代语境中,“更签”已不常用,但在文献或历史研究中仍作为古汉语词汇出现,需结合上下文理解。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计时制度或相关文献,可参考《陈书》等史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唵嗒宝绪波腾才望高雅层朋策檄柴竈常武呈味尘情齿录锤击试验单椒电视摄影机东猜西疑都根主儿督护歌蛾黛樊梨花浮力共同市场顾后瞻前归安旱年洪波候情鉴拔将信将疑减竈嚼念借支继赓锯工寇逼良民嶚峣媺言门户人家棉连暮纪驽骡劈着扑噜铅鼎且并青汉清平话清清泠泠雀马鱼龙鬙鬡释币谁肯碎缺邃远颓索魏蚕无名白絃歌相副邪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