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箬竹的意思、箬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箬竹的解释

竹名,也叫篛竹。竹之一种。叶片巨大,质薄,多用以衬垫茶叶篓或作各种防雨用品,也用以包裹粽子。 元 李衎 《竹谱详录·箬竹》:“箬竹,又名篛竹,出 江 浙 及 闽 广 ,处处有之。叶类簝竹,但多生傍枝。榦如箭竹,高者不过五七尺。 江西 人专用其叶为茶罨,云不生邪气,以此为贵。”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箬竹(学名:Indocalamus tessellatus),是禾本科箬竹属的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植物学特征及文化应用三方面进行详细阐释:


一、词典释义与名称溯源

  1. 《汉语大词典》释义

    箬竹指“竹的一种,叶片宽大,可制斗笠或包粽子”。其名称中的“箬”本义即指宽大的竹叶,古称“篛”,《说文解字》注:“楚谓竹皮曰箬”。

    来源:《汉语大词典》(在线版)http://www.hydcd.com

  2. 《现代汉语词典》释义

    强调其功能属性:“叶片常用于包裹食物,秆可制笔杆或竹编”。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二、植物学特征与分布

  1. 形态特征

    • 叶片:宽大革质,长10-35厘米,宽2-8厘米,表面深绿色,背面灰绿色,叶缘具细锯齿(《中国植物志》)。
    • 秆高:通常0.5-1.5米,直径约5毫米,节间短而中空较小。

      来源:《中国植物志》英文修订版,Flora of China

  2. 分布范围

    主产于中国长江以南,如浙江、福建、湖南等地,常见于海拔300-1400米的山坡林下(《中国竹类图志》)。

    来源:《中国竹类图志》,中国林业出版社。


三、文化与应用价值

  1. 传统食俗载体

    箬叶因耐煮、清香、抗菌,成为粽子的经典包裹材料。明代《本草纲目》载:“箬,生南方平泽……其叶与米包粽,清香不腐”。

    来源:李时珍《本草纲目·木部》。

  2. 工艺与民俗用途

    • 斗笠与船篷:叶片防水性强,闽浙渔民传统以箬叶编制雨具(《中国民俗大观》)。
    • 茶包装:福建武夷山岩茶曾用箬叶防潮贮藏,称“箬包茶”。

      来源: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相关记载。

  3. 生态与经济价值

    其根系可固土防蚀,秆为造纸原料,嫩叶可制茶(《中国经济植物志》)。浙江安吉等地规模化种植,形成特色产业。

    来源:《中国经济植物志》,科学出版社。


四、文献中的文化意象

箬竹在诗词中象征隐逸与自然,如柳宗元“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其意象已融入江南文化记忆(《全唐诗》注)。

来源:《全唐诗》卷三百五十三,中华书局点校本。


综合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在线版
  2.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3. Flora of China (eFloras.org)
  4. 《中国竹类图志》
  5. 《本草纲目》金陵刻本影印版
  6.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传统技艺条目
  7. 《中国经济植物志》
  8. 《全唐诗》中华书局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箬竹是禾本科箬竹属植物的统称,具有以下特点:

一、基本信息

二、形态特征

三、分布与生长环境

四、主要用途

  1. 传统食品包装:叶片宽大柔韧,常用于包裹粽子、衬垫茶叶篓。
  2. 防雨器具:叶质轻薄防水,可编制斗笠、船篷等防雨用品。
  3. 药用与园艺:叶片含特殊成分,传统医学认为可“不生邪气”;矮小丛生的特性也用于园林绿化。

五、历史文化

早在秦代竹简中已有“箬”的记载(湖北云梦县出土文物),元代《竹谱详录》明确记录了其分布和用途。


如需查看完整学名、形态图鉴等详细信息,可参考搜狗百科(来源4)或今日头条相关科普(来源5)。

别人正在浏览...

白荅白凫百怪千奇帮骽别室采甄撤军楚铁促狭调身夺哀旛儿分针高高手儿给还艮头共人观见合竹怀鼠将军肚建功立业蛟镡交账孑孑竟尉津迳羁谴鞠场窥豹流星飞电片言折狱潜画千斤犍轻徤庆赉清蘌啓籥僧衲声荣折胁施绯拖緑守钱奴説喜殊荣嗣立私塞素幡隼旗跳躅停属铜雀通润违利赴名吻别乌嘑详僵香水梨掀舞西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