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日、月、星。《汉书·扬雄传上》:“方将上猎三灵之流,下决醴泉之滋。”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三灵,日、月、星垂象之应也。”《南史·宋纪上》:“三灵垂象,山川告祥。”
(2).指天、地、人。《文选·班固<典引>》:“答三灵之蕃祉,展 放唐 之明文。” 李善 注:“三灵,天、地、人也。”《魏书·孙绍传》:“事恢三灵,仁洽九服。” 宋 岳珂 《桯史·献陵疏文》:“冀大觉垂慈,三灵协佑。”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四》:“精诚之至,哀感三灵。”
(3).指天神、地祇、人鬼。《资治通鉴·后晋高祖天福三年》:“臣 光 曰:治国家者固不可无信。然 彦珣 之恶,三灵所不容, 晋高祖 赦其叛君之愆,治其杀母之罪,何损於信哉!” 胡三省 注:“三灵,谓天神、地祇、人鬼。”
(4).指灵台、灵囿、灵沼。《诗·大雅·灵台序》“灵臺,民始附也” 唐 孔颖达 疏:“《大雅·灵臺》一篇之诗,有灵臺,有灵囿,有灵沼,有辟雍。其如是也,则辟雍及三灵,皆同处在郊矣。”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九》:“ 文王 之辟雍、明堂、三灵同地。凡治 岐 之大政,皆行其中。”
(5).道教称三魂为三灵。《黄庭内景经·琼室》:“何为死作令神泣,忽之祸乡三灵殁。” 梁丘子 注:“三灵,三魂也。谓爽灵、胎光、幽精。”
"三灵"是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意义在不同历史语境中呈现以下三种权威解释:
一、天象崇拜说 指日、月、星三种天体,《汉语大词典》引《晋书·慕容盛载记》记载:"三灵垂象,山川告祥",此处三灵特指自然界最具象征意义的天体现象。这种解释源自中国古代对自然力量的崇拜体系。
二、政权象征说 在政治语境中特指天、地、人三才,《宋书·武帝纪》载:"三灵眷属,九服注心"中的三灵,暗喻政权合法性的三重维度,反映古代"天人感应"的治国理念。
三、帝王谱系说 历史文献中另有指代三位贤君的特殊用法,唐代李商隐《寄太原卢司空三十韵》"灵衣沾愧汗,仪马困阴兵"句下注引《帝王世纪》,将夏禹、商汤、周武王并称为"三灵",突显其在儒家政治伦理中的典范地位。
以上三种释义均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汉语词典》及中华书局《辞源》修订本中存有完整考据,体现了该词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维语义空间。
“三灵”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需结合文献语境。以下是其常见释义及出处:
“三灵”含义多样,需根据上下文判断。前三种释义较常见,后两种多见于特定文献或宗教典籍。若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汉书》《文选》等古籍或汉典等权威辞书。
按觞奥理百族巴山蜀水边梗边峤闭合电路刺规达官知命凡·爱克兄弟反求诸己非云峯岠干净利索甘限文书高尔夫球旱雷鸿图华构厚密后死花帽军黄鹄楼换转甲匠蹇人积牒鲸仔金煌煌进退有度津渍觉星絶绪连理盘丽都陵陆路车鲁衞之政马栈之祸腼颜人世啓伐岂非毬门群众团体三尺青蛇使者霜枝树皮鼟鼟腾跃唾盂外罗城微难尾欠无间冬夏武魄小强小性格侠儒欣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