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刻斲的意思、刻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刻斲的解释

雕琢;修饰。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文章四》:“近 庐陵 刘太博 辰翁 ,亦为三十六代天师志墓,虽极刻斲摩厉之工,而趣味有不及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刻斲(kè zhuó)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少见的复合动词,其含义可从构字角度解析:

  1. 本义:指用刀具精细雕琢器物。《说文解字》释“刻”为“錾也”,即凿刻金属;《广韵》载“斲”作“削木”,二字组合体现古代工艺中金属与木材的双重加工技法。
  2. 引申义:在《庄子·天道》“轮扁斲轮”典故中,“斲”延伸为技艺的精研状态,与“刻”组合后更强调对事物进行深度推敲,如宋人笔记《容斋随笔》用“刻斲心性”形容修身养性的严谨态度。
  3. 异体考证:该词存在“刻斵”“刻斫”等异写形式,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指出“斲”为“斫”的籀文变体,现代《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将“刻斲”归入雕刻工艺类专称。

网络扩展解释

“刻斲”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kè zhuó,其核心含义为雕琢、修饰,常用于形容对事物的精细加工或艺术化处理。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1. 本义
    指通过雕刻、削凿等方式对材料进行加工,如木器、玉器等工艺品的制作。
    例如:“刻斲木为舟”中的“斲”即表示砍削木材的动作,而“刻”则强调精细雕琢的过程。

  2. 引申义
    在文学或语言表达中,可比喻对文字、语言的刻意修饰或雕琢,甚至可能隐含“过度加工”的贬义色彩。
    例如元代刘壎《隐居通议·文章四》提到:“虽极刻斲摩厉之工,而趣味有不及焉”,即批评文章虽工于修饰,但缺乏自然意趣。


字义分解


使用场景


“刻斲”一词兼具具体(工艺加工)与抽象(文字修饰)的双重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用例,可参考《隐居通议》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阿司匹林百忍成金钣锭碧鸡采薪之忧长辔逞纵出山丛帖翠瓦调均帝庭东山谢氏发高烧奉表风湿粪溷分形连气覆被呱咭卦理瓜润寒荣好货猴子跳将仲子汲汲摇摇瘠墨进位疾如旋踵酒到脐开动礧落炼魄灵耀洛汭门钹遣累千里共婵娟栖遑三年早知道颯爽省记声势汹汹试摄受灾説不上嘴司职吏天夺迢断剔目提象晚叶危迫利诱乌光无何境五辂纤经先是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