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匡正国家。 汉 蔡邕 《上封事陈政要七事》:“夫书画辞赋,才之小者;匡国理政,未有其能。”《三国志·吴志·陆逊传》:“惟君天资聪叡,明德显融,统任上将,匡国弭难。” 明 无名氏 《玉环记·韦皋浔真》:“ 李晟 举贤匡国,乃臣子之忠诚;旌善赏功,乃朝廷之大典。”
匡国是汉语中的复合词,由“匡”与“国”二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为匡正国家、扶助国政,具有鲜明的政治伦理色彩。以下从词典释义、字源解析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详述:
匡正国政
指纠正国家政策的失误,辅佐君主或朝廷使国家回归正道。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120页 “匡”字条目
例:《后汉书·荀彧传》载“彧德行周备,非正道不用心,名重天下,莫不以为仪表,海内英俊咸宗焉。斯实匡时弼国之器。”
挽救国家危亡
强调在国家面临内忧外患时力挽狂澜,稳定社稷。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823页 “匡”字释义
例:唐代杜牧《感怀诗》:“如何七十年,汗赩含羞耻?艰极泰循来,元和圣天子。…… 匡国岂无术,贼臣终玩兵。”
匡(kuāng)
本义为“方正”“纠正”,《说文解字》释为“饮器,筥也”,后引申为“端正”“扶助”。如“匡正”(纠正偏差)、“匡救”(挽救危局)。
来源:《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卷五
国(guó)
古作“國”,指诸侯封地、疆域,后泛指政权或统治实体。《周礼》有“以佐王治邦国”之说,强调政治实体属性。
来源:《汉字源流精解字典》人民教育出版社,第478页
“匡国”承载儒家“兼济天下”的士人理想,常见于历史文献描述贤臣良将的功绩,如:
该词亦与成语“匡时济世”(挽救时局,救济世人)意义相通,凸显对国家责任的担当。
来源:《中国伦理思想史》人民出版社,第三章“士人精神”
“匡国”是兼具行动指向与道德高度的历史词汇,其权威释义可参考《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文化背景需结合经典史籍与思想史研究。
“匡国”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kuāng guó,其核心含义是“匡正国家”,即通过努力纠正国家政治、恢复社会秩序的行为。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
“匡国”既是历史文献中的治理理念,也是现代文化中对国家责任的象征。如需更详细文献例证,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保宁鼈欬邴生乘鸨踳逆啜羹大厦钓国齃鼻鹅眼钱馥郁高飞远遁怪言孤禅瑰富悍妬荒楚贾娘节乐记罣祭式矍骇决遣拦河坝练禫裂灭领略卤质忙月麻苎煤油灯拈弓搭箭辗移腻香刨花水匹马一麾凭吊巧上加巧丘陇柔声乳糜洳湿如数家珍入玄三副山镇慎比深文傅会试酌守滞私贩肆怒贴承铁什危思危重宪纲相反数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