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灭的意思、裂灭的详细解释
裂灭的解释
草率;轻忽。语出《庄子·则阳》:“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二》:“处世须是耐烦,而居官尤甚……使憧憧往来,卤莽裂灭之人,即读书亦不能咀嚼意味,作事交友,必且有始无终, 孔子 所谓无恒之人也。”
词语分解
- 裂的解释 裂 è 破开,开了缝(坣 ):裂开。裂纹。裂缝。裂痕。裂变(原子核分裂成几个其他原子核,并放出中子的过程)。裂隙。裂罅(裂缝)。分裂。破裂。决裂。割裂。扯裂。 裂 ě 物体的两部分向两旁分开:裂着怀
- 灭的解释 灭 (滅) è 火熄:熄灭。 消失,丧失:灭口。灭亡。不可磨灭。灭族(古代的一种残酷刑罚,一人犯罪,株连他的父母兄弟妻子等亲属,都被一起杀掉)。 淹没:灭顶之灾。 亡明着 笔画数:; 部首:火; 笔
专业解析
裂灭是汉语中一个书面语色彩较浓的动词,其核心含义指彻底地分裂、破碎直至消亡或毁灭,强调毁灭的彻底性和不可挽回性。以下是详细解释:
-
基本释义:
- 彻底毁灭;完全消亡。 指事物(可以是具体物体、抽象事物或生命)遭受巨大破坏,分裂、破碎到无法复原或存在的状态,最终完全消失或灭亡。它描述的是一种终极的、不可逆的破坏结果。例如:“强震之下,古老的建筑瞬间裂灭。”
-
词义侧重与强度:
- 相较于“毁灭”、“灭亡”等词,“裂灭”更强调毁灭过程中伴随的分裂、破碎的意象,以及最终结果的彻底性和完全性。其语义强度较高,常用于描述灾难性、根本性的破坏或终结。
-
语体色彩:
- 具有较浓厚的书面语色彩,多用于文学作品、历史描述或较为严肃的语境中,日常口语中使用较少。
-
古籍用例参考:
-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亦有使用,用以形容国家、政权或事物的彻底败亡。例如《淮南子·览冥训》中描述上古神话时代:“四极废,九州裂……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虽未直接使用“裂灭”一词,但描绘的“裂”与“灭”的景象,正是该词意境的体现。后世常用“裂灭”来形容此类彻底的崩坏与消亡。
引用参考来源: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对“裂灭”的基本释义提供了权威界定,强调其“毁灭、灭亡”的核心含义。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为理解该词在古代文献中的使用语境和语义提供了依据。
- 《淮南子·览冥训》: 作为古籍例证,其描绘的崩坏景象是理解“裂灭”一词意象与古典用法的重要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裂灭”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存在差异,需结合权威资料综合分析:
-
基本含义
根据《庄子·则阳》的经典引用,“裂灭”主要指草率、轻忽的行为态度,常用于描述治理或处事时的不谨慎。例如原文提到:“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强调为政者需避免粗疏和轻率。
-
引证与演变
明代谢肇淛在《五杂俎·事部二》中进一步引申,将“裂灭”与“无恒之人”关联,批评做事浮躁、有始无终的行为。这一用法延续了《庄子》中批判性色彩,多用于文学或议论性文本。
-
现代语境中的扩展
部分资料(如)提到“裂灭”可表示“裂成碎片、完全毁灭”,但此解释未见于权威古籍,可能是现代语境下的引申或误用。建议优先采用传统释义,若遇到具体文本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
使用建议
- 在引用古典文献或讨论传统思想时,应使用“草率轻忽”的释义。
- 若现代作品中该词指向物理性毁灭,需注意语境差异,并核实是否为作者创新用法。
提示:如需深入考证,推荐查阅《庄子》原典及《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以区分古今用法的演变。
别人正在浏览...
奥匈帝国半山伯尔尼粲花持戟抽彩蜑雨道无拾遗得失滴沥法律效力分封制封疏坟墓夫妇干缦革劝宫娥乖背归雁槐柯匠费谏止解军久计狂恠枯髅来麰廉嗜练习曲犁牛之子辚菌麪糊团麪筋明查暗访浓缩偶寝般伏滂渤砰然辟淫乾热七世子孙趣舍韧劲,韧劲儿汕汕舍监世界经济守盟説兵机说化兔缺雾会五矹祥斋险澁仙姝笑雷鞋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