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求用于国君。 唐 骆宾王 《钓矶应诘文》:“且夫垂竿而为事者, 太公 之遗术也。形坐 磻溪 之石,兆应 滋水 之璜。夫如是者,将以钓川耶?将以钓国耶?” 唐 罗隐 《题<磻溪垂钓图>》诗:“ 吕望 当年展庙謨,直鉤钓国更谁如。”参见“ 钓川 ”。
(2).谓网罗贤士以辅弼治国。 唐 独孤授 《燕昭王筑黄金台赋》:“屈於一人以钓士,则开霸而图王;侈於一臺以钓国,则兼大而称强。”
“钓国”是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并非字面“钓鱼之国”,而是源于历史典故,引申出特定的政治寓意和人生追求。其详细释义可从以下角度阐释:
本义与核心典故(求用于君王): 该词最核心的典故源自姜太公(吕尚)钓鱼遇周文王的故事。姜太公在渭水之滨用直钩无饵的方式垂钓,其意不在鱼,而在于吸引求贤若渴的周文王注意。最终文王识其大才,拜为军师,共同开创周朝基业。因此,“钓国”的本义是指贤能之士通过独特的方式(如隐居、展示才华)引起君王注意,以求得到赏识和重用,进而辅佐君王治理国家。这是一种以退为进、待时而动的政治策略和人生抱负。
引申义(博取声名与功业): 由“求用于君王”的核心含义进一步引申,“钓国”也常用来比喻通过某种手段或行为来博取崇高的声誉、功名或地位。这里的“国”可以理解为显赫的功业或极高的名望。这种引申义更侧重于追求结果(名望功业)而非特指服务于君王的过程。
象征意义(隐逸与待时): “钓国”的行为本身(如姜太公垂钓渭滨)常带有隐逸、待时、志存高远的象征色彩。它代表了一种不急于求成、不随波逐流,而是修养自身待时机以施展宏大抱负的人生态度。
“钓国”一词,源于姜太公渭水垂钓遇文王的著名典故,其核心含义是贤士通过特殊方式(如隐居垂钓)引起君王注意,以求被重用并辅佐治国。由此引申,它也比喻追求崇高的功名、声誉或地位。这个词蕴含着隐逸待时、志存高远、以非常手段求取大用的文化内涵,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和士人精神追求的一个重要象征。
“钓国”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汇,主要有两层含义,常见于古文及诗词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求用于国君
指通过某种方式(如展示才能或谋略)获得君主的赏识和重用。例如,姜太公(吕望)在磻溪垂钓时,实则是等待周文王的征召,最终辅佐武王建立周朝。这一典故常被用来比喻贤士隐逸待时、伺机出仕的心态。
网罗贤士以辅弼治国
指君主或国家主动招揽人才,借助贤能之士的智慧治理国家。例如,燕昭王筑黄金台广纳贤才,便是“钓国”的典型体现。
文献出处
该词在唐代诗文中频繁出现:
延伸内涵
“钓国”不仅体现个人追求,也反映古代“君臣遇合”的政治理想,强调人才与君主相辅相成的关系。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诗文或历史背景,可参考《汉典》或唐代文学研究资料。
安弓榜格草介常从长溜谗慝之口蹴践道穷调态多面角蠹俗恶辞放盘废放俸册风鹏赋声干衡高歌猛进告托公证海槎迦梨迦进退触篱齎捧君卿喉舌开华结果矿石鑛油来崪乐和和雷厉两骖料气乱将禄秩马后炮马马虎虎牧师逆水喷嚏匹偶千岁虆怯畏倾匮铨法塞话帅道思意所知障俗物腾距题凡鸟托法外逃卧起详扣衔结现身小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