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乌梢蛇的意思、乌梢蛇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乌梢蛇的解释

一种无毒蛇,长可达二米余,背面前半部黄色,后半部黑色,腹面灰黑色。可入药,治麻痹、等多种疾病。 沉从文 《新与旧·萧萧》:“这用艾蒿作成的烟包,是驱逐长脚蚊的得力东西,蜷在祖父脚边,犹如一条乌梢蛇。”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鳞一·乌蛇》。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乌梢蛇(学名:Ptyas dhumnades),又称乌风蛇或黑梢蛇,是游蛇科乌梢蛇属的一种常见无毒蛇类。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生物学特征及文化应用角度综合解析:


一、汉语词典释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及《汉语大字典》定义:

乌梢蛇

名词。指一种体背呈灰褐色或黑褐色,腹部灰白,尾部细长,行动敏捷的无毒蛇。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地区,干燥体可入药。

例证:《本草纲目》载:“乌蛇,黑如漆,性善不噬物。”


二、生物学特征与习性

  1. 形态特征
    • 体色:幼体呈绿褐色,成体背部深棕至黑褐色,腹面浅灰色,鳞片具金属光泽。
    • 体型:体长可达2米以上,尾长约占全长的1/3,行动迅捷(《中国动物志·爬行纲》,科学出版社)。
  2. 分布与栖息

    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常见于农田、丘陵、河岸等湿润环境,以蛙类、鱼类及小型啮齿动物为食(《中国爬行动物图鉴》,中国林业出版社)。


三、药用价值与文化应用

  1. 传统药材

    干燥蛇体入药称“乌蛇”,性平味甘,归肝经,具祛风通络、定惊止痉之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载其用于风湿痹痛、麻木拘挛等症。

  2. 名称溯源

    “乌”指其体色深暗,“梢”形容尾部细长如鞭,故名“乌梢蛇”。李时珍《本草纲目·鳞部》称其“乌蛇”,强调其药用价值(中华书局点校本,第1523页)。


四、权威文献参考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
  2. 《中国动物志·爬行纲 第三卷 蛇亚目》,科学出版社,1998年。
  3.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20年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4. 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注:因知识库限制未提供网页链接,建议通过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查阅上述文献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以下是关于“乌梢蛇”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乌梢蛇是蛇目游蛇科乌梢蛇属的一种无毒蛇,俗称乌蛇、乌风蛇、青蛇等。其体形较大,成年个体全长可达2米以上,幼蛇体色偏绿,成年后背部呈灰褐色或黑褐色,背脊有两条纵贯全身的黑线,腹面灰黑色。

二、形态特征

三、药用价值

乌梢蛇干燥体是传统中药材,具有祛风、通络、止痉的功效,主治风湿顽痹、中风半身不遂、小儿惊风等症。其入药历史可追溯至南北朝,《雷公炮炙论》中已有记载,并被《本草纲目》等医书收录。

四、分布与习性

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如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地,栖息于海拔1600米以下的农田、河沟及村落附近。性情温顺,以蛙类、鱼类为食,行动敏捷。

五、文化引申

在方言中,乌梢蛇被用来比喻表面无害但暗藏危险的人,因其捕猎时潜伏突袭的特性,引申为“不可信任”的象征。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分类学特征或具体药方,可参考《中国药典》或相关生物学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坳泓焙造冰天雪窑尺书充忍畜家儋石道统低等动物牒啓端人佛母服劳隔限共産主义青年团过份韩陵山隳形伙友火战践德楶棁之材静谭寖疎即兴之作峻刻狙猿琨瑜隶楷棂床凌慢澧沛礼贤龙床馁鬼泞潦牛蹄之鱼庖戏爬山越岭遣用轻黄青苹末青癯轻邮攘肱单老申罚噬菌体石泉戍卒随次陶然亭天和无穷小夏鼎商彝襄阳礮闲检闲食纤削小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