缉谐的意思、缉谐的详细解释
缉谐的解释
和睦。《宋书·刘道济传》:“比传人情不甚缉谐,当以法御下,深思自警,以副本望。”《北齐书·李稚廉传》:“ 稚廉 缉谐将士,军民乐悦。”
词语分解
- 缉的解释 缉 (緝) ī 把麻析成缕连接起来:缉麻。 搜捕,捉拿:缉访。缉私。缉捕。通缉。侦缉。 古同“辑”,收集。 缉 (緝) ī 一种缝纫方法,一针对一针地缝:缉鞋口。缉边儿。 笔画数:; 部首:纟;
- 谐的解释 谐 (諧) é 和,配合得当:和谐。谐调(俹 )。谐音。 滑稽:诙谐。谐趣。谐谑(诙谐逗趣)。亦庄亦谐(既严肃又诙谐)。 (事情)商量好,办妥:事谐。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缉谐"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文言词汇,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其核心含义是指和睦、融洽、安定和谐的状态。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及古籍用例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缉谐(jī xié)
指关系和睦融洽,社会或环境安定和谐。
字源解析:
- 缉:本义为“绩麻成线”,引申为“收集、聚合、使有条理”,在此处取“和合、安定”之意(如“缉熙”指光明和乐)。
- 谐:本义为“声音调和”,引申为“协调、融洽、和睦”(如“和谐”)。
二字组合强调通过调和达到整体安宁的状态。
二、古籍出处与权威用例
该词主要见于古代史书与诏令,用于描述君臣、邦国或社会关系的和谐:
- 《陈书·高祖纪下》:
“缉谐内外,具瞻斯属。”
此处指(皇帝)使朝廷内外和睦,为众望所归。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陈书》卷第二·本纪第二(《陈书》简介)。
- 《南史·梁本纪中》:
“德刑备举,缉谐邦国。”
意为(帝王)德政与刑罚并用,使国家安定和睦。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南史》卷七·梁本纪第七(《南史》简介)。
三、现代使用与语义延伸
在现代汉语中,“缉谐”已被“和谐”“和睦”“融洽”等词取代,仅见于古籍研究或特定学术语境。其内涵可延伸至:
- 社会治理:指通过协调各方矛盾实现稳定(如“缉谐民务”)。
- 人际关系:形容群体间消除隔阂、同心同德的状态(如“上下缉谐”)。
权威参考依据
释义综合自以下辞书: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第9卷,第1287页 “缉谐”词条,上海辞书出版社。
- 《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缉”“谐”分项释义及古籍用例。
说明: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为纸质权威出版物及官方出版社信息。中华书局官网提供部分典籍介绍,但未开放全文词条检索。
网络扩展解释
“缉谐”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和睦,主要用于描述人际关系或群体之间的和谐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字面构成:“缉”有调和、整理之意,“谐”指和谐、协调,组合后强调通过调和达到融洽的状态。
- 现代释义:指人与人、群体之间相处融洽,关系和睦。
2.古籍用例
- 《宋书·刘道济传》提到:“比传人情不甚缉谐,当以法御下”,意为若人情不和睦,需用法规约束。
- 《北齐书·李稚廉传》记载:“稚廉缉谐将士,军民乐悦”,描述李稚廉使军民关系和谐,众人欢悦。
3.相关辨析
- 与“谐缉”的区别:需注意“谐缉”(xié jī)是另一词汇,意为“言辞巧妙幽默”,与“缉谐”含义不同。
4.使用场景
- 适用于描述团队协作、社会关系或家庭氛围的和谐,如:“缉谐邻里”“上下缉谐”。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扩展用法,可参考《宋书》《北齐书》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安地鞍衔八都儿巴焦班氏庐八音联欢陂渰变颂长枕大被差三错四赤熛怒打捞盗风道路藉藉冬珑儿歌放羊蕃卫胏附凤鞋风子佛塔覆裹浮玉山哥德巴赫猜想蛊溺会战火米节死敬厚酒疯子坑堑览胜老乔民乐名怜闵灵卉龙跳论吏冒险鸣柯陪小心频婆菓箧书潜递气候跂行喘息却冠三世同爨摄空使低嘴十族收璧倏闪束薪死守淘换铜钹铜砖蚊子向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