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居。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一》:“世固有负苍生之望,为道德之宗,起而应事,望实并损者,何哉?以匡居之虚理验诸实事,其效者十不三四。” 清 冯桂芬 《黄漱庄大令梦菊滇南事迹序》:“余尝谓士大夫居官,能以书生匡居坐论之语毅然实见诸施行者,必为好官。” 清 谭嗣同 《思纬氤氲台短书--报贝元徵》:“我辈匡居逸豫,超然事表,但觉彼之失机后时,而当局者步步荆棘。” 周振甫 注:“匡居,安居。”
“匡居”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kuāng jū,其核心含义为安居,多用于形容士人或文人的安定生活状态。以下为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指“安居”,强调生活安定、心境平状态,常见于古代文献及诗词中。
语境延伸
清代文人常以“匡居”描述士大夫在官场或日常中保持的从容态度。例如:
文学引用
宋代至明代的诗词中亦可见其身影,如:
“匡居”一词承载了古代文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既指物理空间的安定,也含精神层面的从容。其用法多见于典籍与诗词,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深层意蕴。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完整文献,可参考沪江在线词典及查诗文网。
匡居(kuāng jū),意为修正住所,即改正、整理室内布置。匡居一词常用于描述改进个人居住环境、调整家居摆设。
匡居的部首是匚(fāng)和尸(shī),共有9个笔画。
匡居一词的来源有两个部分:匡和居。
匡的本义是“纠正、辅佐”,在匡居中表示“修正、调整”。
居的本义是“居住、住所”,在匡居中表示“住所、居室”。
匡居的繁体字为:匡居(kuāng jū)。
在古代,匡居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大致保持了现代写法的基本结构和意义。
1. 我最近正在匡居,为了使家里更加整洁而做了一些调整。
2. 她雇了一个室内设计师来帮她匡居,并使家里变得更加温馨。
3. 匡居不仅涉及摆设的调整,也包括改进空间布局和提升居住品质。
1. 匡庐:修正住所,改造房屋的意思。
2. 匡园:整理园林、修治花园的意思。
3. 匡正:指纠正、修正错误或不合理的行为。
整顿、修整、装修
凌乱、杂乱、衰败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