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大皞 ”。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即 伏羲氏 。《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其帝 大皥 ,其神 句芒 。” 郑玄 注:“ 大皥 , 宓戏氏 。” 陆德明 释文:“皥,亦作昊。”《左传·昭公十七年》:“ 大皞氏 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一本作“ 大皥 ”。
大皥(dà hào)是汉语古籍中记载的远古帝王称号,亦作“大皞”,其核心释义可追溯至先秦文献体系。据《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大皥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此处的“大皥”被解释为伏羲氏的别称,象征其对东方部族的统治及天文历法的创制。汉代《淮南子·时则训》进一步将大皥与五行中的“木德”关联,称其“主春,其神为岁星”,体现古代天文与帝王体系的对应关系。
在文字学层面,《说文解字》未直接收录“皥”字,但“皞”字释义为“皓旰也”,段玉裁注引《释名》云:“皞,高明之貌”,暗示该称号蕴含光明、崇高的语义特征。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考订三皇五帝世系时,明确将大皥列为“三皇”之首,与女娲、神农并称,这一说法为后世《帝王世纪》等史籍所承袭。
需注意的是,清代考据学家戴震在《屈原赋注》中提出异议,认为大皥实为上古部落联盟首领的尊号,非特指某一具体人物,此说反映了古代名号研究的复杂性。现代《汉语大词典》综合诸家之说,将其定义为“传说中古帝名,即伏羲氏”,可作为权威释义依据。
大皥(dà hào)是汉语中的古词,其含义和背景如下:
基本释义
大皥指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即伏羲氏。伏羲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重要人物,被视为人文始祖之一,相传他创制八卦、教民渔猎等。
读音与别名
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礼记·月令》,其中记载了古代帝王与四季、天文等对应的关系,大皥被描述为东方之帝,主春生之德。
备注
需注意与“大鵹”(dà lí)区分,后者是《山海经》中为西王母取食的三青鸟之一,两者无直接关联。
哀壮闇解暴坐惫喘侧笔储季淳制窜取地煞蹲坑吠尨芬茀干丐高舂歌行国司空豪詄黑魄黑陶文化桓文伙计虎牙椒壁角氐曒日竭节积极分子劲直纠耳旧分拘幽操勘察凛慄攦脱流言飞语没日没夜面壁磨砖粘虫浓缛女娘家排拫縏袠瓢勺破隙黔愚青耦召伯棠奢逸士姓説语邃密缩痕谈名天山天仙子头足异所驼鹤温奥文思响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