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获得同类或同道者。《易·坤》:“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王弼 注:“西南致养之地,与坤同道者也,故曰得朋。” 孔颖达 疏:“西南得朋者,此假象以明人事,西南坤位,是阴也,今以阴诣阴,乃得朋,俱是阴类,不获吉也。”《后汉书·朱晖传论》:“ 穆 徒以友分少全,因絶同志之求;党侠生敝,而忘得朋之义。” 北周 庾信 《北园射堂新成》诗:“择贤方知此,传巵喜得朋。” 宋 刘克庄 《挽方孚若寺丞》诗:“诗里得朋卿与我,酒边争霸也无人。”
“得朋”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获得朋友、志同道合者或同类。该词蕴含了人际交往中的认同与归属感,常带有积极的感情色彩。以下从词典释义、来源演变及用法角度详细解释:
获得朋友或同道中人
指在人际交往或特定情境中遇到意气相投、可相互扶持的伙伴。例如《周易·坤卦》所言:“西南得朋,东北丧朋”,此处“朋”指志同道合者,“得朋”即遇到同道,象征吉利。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引申为得到支持或呼应
在更广泛的语境中,“得朋”可指观点、行为获得他人的认同与响应,形成群体合力。如宋代文人笔记中“德不孤,必有邻,此谓得朋之象”,强调德行感召带来的追随。
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华书局)
“朋”的本义:
甲骨文中“朋”象形两串贝币,为古代货币单位(五贝一系,两系一朋),后引申为群体、同类。《说文解字》注:“朋,党也,从人从朋”,强调人的聚合。
来源:《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哲学与典籍中的升华:
《周易》将“得朋”纳入阴阳哲学体系,坤卦以“得朋”喻阴柔之力汇聚,象征顺应规律而获助。这一用法奠定了该词的哲学深度,成为后世引用的经典语境。
来源:《周易译注》(中华书局)
经典文献用例
(注:向西南方向得到同道,可与同类共进。)
近现代引申
在当代语境中,“得朋”仍用于书面语或雅言,如“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是为得朋之道”,强调通过共同志趣结交良友。
来源:北京大学《中文核心词汇释用》
(注:部分古籍来源无直接链接,标注出版社信息以供查证。)
“得朋”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详细解释:
“得朋”指获得同类或同道者,强调在人际交往或志向追求中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这一解释在《易经》和古代文献中有明确记载。
《易经·坤卦》引用
原文提到:“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
引申含义
后世将“得朋”扩展为通过自身努力或他人帮助取得成功,如成语用法(需注意此解释多见于现代词典,古典文献中较少见)。
“得朋”的核心意义是获得志同道合者,既有《易经》哲学中的深层象征,也可用于日常表达或姓名文化。需注意不同语境下的细微差异,如古典文献侧重“同类相聚”,而现代用法可能更强调“合作成功”。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易经》原文或权威注疏(如、2、6)。
挨肩擦膀安童边干比际布囊其口不识好歹餐具草玄襜裙池潢春赛翠麓大僚大拇指头道德信念稻舍颠窨耳濡目染匪色非正规军俸恤蜉蝤膏夏闺籍麾扫获薪见恕解惰计料景佩老汤离度黎朦令亲鸾帚孟艺密命纳陛屏屏品进仆厕钱里歧途髯虵瑞玉散丝上色山物适龄手条子耍弄私记挑幺挑六停薪头先违迕武骑柙虎樊熊向心乡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