姱节的意思、姱节的详细解释
姱节的解释
美好的节操。《楚辞·离骚》:“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 明 叶宪祖 《鸾鎞记·论心》:“姱节霞褰,峭尔心胸心岳;文思泉涌,鏗然咳唾珠璣。”《明史·儒林传二·杨起元》:“ 起元 清修姱节,然其学不讳禪。”
词语分解
- 姱的解释 姱 ā 美好:“姱容修态。” 夸大;夸耀:“既姱丽而鲜双兮。” 姱 ù 〔??( 笔画数:; 部首:女; 笔顺编号:俰 )〕姱〕性不端良。 笔画数:; 部首:女; 笔顺编号:
- 节的解释 节 (節) é 竹子或草木茎分枝长叶的部分:竹节。节外生枝。 物体的分段或两段之间连接的部分:关节。两节车厢。 段落,事项:节节(一段一段地,逐步)。节目。 中国历法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每段开始的名称
专业解析
姱节(kuā jié)是汉语中一个典雅的古语词,其核心含义围绕“美好”与“节操”展开,具体可从以下角度阐释:
一、基本释义
指高尚美好的节操或品行。“姱”本义为美好、修美(《说文解字》释“姱”为“好也”);“节”指气节、操守。二字组合强调德行如美玉般高洁无瑕,常见于赞誉君子坚贞不屈的道德品格。
二、典籍溯源
此词最早见于《楚辞》:
- 《离骚》:“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王逸注:“姱,美也;节,志也”),以“姱节”凸显屈原卓然不群的志行。
- 《九章·思美人》:“纷郁郁其远蒸兮,满内而外扬。情与质信可保兮,羌居蔽而闻章。”洪兴祖补注引“姱节”喻内在美德外显为芳馨。
三、引申内涵
在传统文化语境中,“姱节”常与以下概念关联:
- 清廉自守:如《后汉书·崔骃传》以“姱节”形容不慕权贵的隐士风骨。
- 忠贞不渝:历代颂扬文天祥、苏武等历史人物时,多用“姱节”赞其民族气节。
- 礼义规范:朱熹《诗集传》释“节”为礼法尺度,“姱节”暗含行为合乎礼义的完美修养。
四、现代应用
当代使用多见于:
- 学术论述:研究儒家伦理或士人精神时,作为核心概念分析(如“士大夫姱节观”)。
- 文艺创作:诗词、书法题词中延续其古典美学意蕴,如“怀瑾握瑜,葆此姱节”。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第4册“姱节”词条
- 朱熹《楚辞集注》(中华书局,2013)对《离骚》的注解
- 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对《九章》的疏证
- 王逸《楚辞章句》(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原始释义
网络扩展解释
“姱节”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kuā jié,其含义和背景可概括如下:
1.基本释义
- 姱:意为美好、高洁;
- 节:指节操、品德。
合起来表示“美好的节操”,多用于形容人高尚的品格或坚定的道德追求。
2.文学出处
- 最早见于《楚辞·离骚》中的名句:
“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
这是屈原对自身品德的表达,通过反问强调坚守高洁情操的独特性。
- 明代叶宪祖的作品中也有引用,延续了该词的古典意涵。
3.使用特点
- 语境:多用于古典文学或正式文体,现代口语中较少见。
- 情感色彩:带有褒义,强调对品德的高度赞美。
4.相关拓展
- 类似词汇:贞节、亮节、高行。
- 反义概念:失节、败德。
若需进一步探究古典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楚辞》注本或汉典等权威辞书。
别人正在浏览...
辩诬变小雅秉拂婢仆常居崇峭创夷大东亚共荣圈淡墨榜颠不剌电贺殜殜东闾豆脯断渡独立自主法衣飞鼺福徵丐贷撝叱秽駡加爵郊祡曒日阶下囚击角歌金华洞开赛枯荑累碁猎户泠风林卡历山醁醑麦秋媒质孟姜女梦日逆变逆证弄鬼偏称品格搴陟青滂憩止阒如屈腰收迹首邱嗣事通天狐乌梅下里巴人显幸小鬼校笺狎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