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姓。《周书·寇儁传》:“ 魏恭帝 三年,赐姓 若口引氏 。”
“若口引”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根据权威性和历史背景综合判断:
复姓来源(主流解释) 根据《周书·寇儁传》记载,北魏时期魏恭帝曾赐姓“若口引氏”,属于古代少数民族复姓。例如历史人物寇儁受赐此姓,具有明确的历史文献依据。
成语含义(争议性解释) 部分现代词典将其解释为成语,意为“通过巧妙引导对方话语达到目的”,由“若”(像)、“口”(言语)、“引”(引导)三字组成。但此说法缺乏古籍佐证,可能与另一成语“口引”(提及的言语诱导)混淆。
建议结论:作为姓氏的历史记载可信度更高,建议优先采用《周书》的复姓释义。若在文学创作中需使用成语义,需注意该解释的现代性及来源争议性。
《若口引》是一个成语,指的是以假装不知道的方式引导他人说出真实情况或意图。
《若口引》是由三个汉字组成的,分别是若、口和引。
其中,《若》的部首是艹,总计五画;《口》的部首是口,总计三画;《引》的部首是弓,总计四画。
《若口引》最早来源于明朝戏曲《西秦记》中的一个故事。故事中,一个智勇双全的将军以假装不知道的方式引导敌人将领透露出关键情报,最终成功战胜敌人。
《若口引》在繁体汉字中的写法是「若口引」。
在古代汉字中,《若口引》的写法并无太大区别。
1. 他以《若口引》的方式从对方嘴里套出了真话。
2. 通过《若口引》,刑警最终揭开了案件的真相。
若有所思,引经据典,引路指示。
暗示、操控言语、调虎离山。
坦诚、直接表达。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