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奉命出使。 晋 陶潜 《<赠羊长史>诗序》:“左军 羊长史 衔使 秦川 ,作此与之。” 南朝 齐 萧子良 《谏射雉启》:“昔 宋 氏遣使,旧列阶下; 刘纘 衔使,始登朝殿。” 隋 江总 《辞行李赋》:“敏异 季札 之听歌,誉乖 属国 之衔使。”按, 属国 ,指 苏武 。 武 拜为典属国。
“衔使”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主要含义:
指承担使命、履行职责。该词由“衔”(承担)和“使”(使命)组成,常用于形容人勇于担当、积极完成职责的状态。例如:
奉命出使
历史上多指接受朝廷或上级命令出使他国或地区,如:
文化延伸
部分文献(如)提到该词也用于描述特殊授权行为,例如对土地头衔的不可割让性规定,但这类用法较为罕见且非主流。
该词在权威古籍(如陶潜、萧子良著作)中均有明确用例,现代使用时可结合语境选择抽象或具象表达。
《衔使》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承担使命,接受派遣。
《衔使》的部首是衣(衣服),总字数为11个笔画。
《衔使》一词的来源较为明确,出自《左传·穆公十三年》。其中有一句话:“旌旗蔽野,衔脣膝行。”后来逐渐演变为指承担使命,接受派遣。
《衔使》的繁体字为「銜使」。
在古时候,汉字《衔使》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据《说文解字》记载,古时代的写法是「衎」和「使」。
1. 他被派去外地做一项艰巨的任务,衔使在肩。
2. 在战争年代,年轻人常常衔使上阵,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1. 衔接:连接两个事物或过程,使它们之间的转变或衔接更加顺畅。
2. 使命:指分派或担负的某项任务或责任。
3. 使者:受派遣传达消息或执行任务的人。
4. 衣衫:指衣服。
接受、接纳、受托、受命。
拒绝、推辞、婉拒、谢绝。
白俄百家争鸣白虬百粤半亚迸击表谥逼烁操揉磨治策檄长秋趁笔赤白痢吃辛吃苦蚳蝝村沙都人士多会儿额手峰巅纷糺附讯公侯万代躬体力行归杀孤星横赋暴敛鹤焰花明柳媚黄道日降黜剑衣渐至佳境蹇拙较略饥枯九方九合蠲省矿镤冷颤乐世令嗣鸾猪马杌马帐门首秘纬努尔哈赤裒积青癯奇嶷侵天球坛瑞历省録失途私卒送餪素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