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奉命出使。 晋 陶潜 《<赠羊长史>诗序》:“左军 羊长史 衔使 秦川 ,作此与之。” 南朝 齐 萧子良 《谏射雉启》:“昔 宋 氏遣使,旧列阶下; 刘纘 衔使,始登朝殿。” 隋 江总 《辞行李赋》:“敏异 季札 之听歌,誉乖 属国 之衔使。”按, 属国 ,指 苏武 。 武 拜为典属国。
衔使,汉语复合词,由“衔”与“使”二字构成。从《汉语大词典》释义分析,“衔”在此处取“奉、受”之义,指接受朝廷或上级的任命;“使”则指“使命、差遣”,如《说文解字》释为“令事于外者”。二者组合后,“衔使”特指古代官员奉帝王之命出使他国或他地执行公务的行为,常见于外交、文书传递等场景。
该词在古籍中多用于描述使臣身份,例如《汉书·张骞传》载“骞以郎应募,使月氏”,即属“衔使”范畴。其词性为动词,亦可作名词指代使者本身,但后者用法较罕见。从《辞海》补充释义看,“衔使”强调使命的权威性与临时性,与“常职”形成对比。
相关用例可见《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臣自衔命西征,备尝艰阻”,此处“衔命”与“衔使”构词法相通,均突显皇权委派的合法性。现代汉语中该词已鲜少使用,主要见于历史文献研究领域。
“衔使”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主要含义:
指承担使命、履行职责。该词由“衔”(承担)和“使”(使命)组成,常用于形容人勇于担当、积极完成职责的状态。例如:
奉命出使
历史上多指接受朝廷或上级命令出使他国或地区,如:
文化延伸
部分文献(如)提到该词也用于描述特殊授权行为,例如对土地头衔的不可割让性规定,但这类用法较为罕见且非主流。
该词在权威古籍(如陶潜、萧子良著作)中均有明确用例,现代使用时可结合语境选择抽象或具象表达。
襃厚闭影不可言操劳畅辨倡馆産褥剗汰车铃楚璧欑植村业大龙湫东手接来西手去抖抖擞擞烦歊妃色坟仓風奔分释俯蹐嘎嘎甘美后脑勺降饯瘕症急健惊然鯨珠菤葹沮惑菌阁居蓄刊误刻论空梦亏负赖学谋章盘顶咆哮西风潜淋千秋万载谦下佥佐气冲志定秋豫囚制泉曲戎机缛绣少吃俭用胜子松飈稣活调摄退关吐沥讬身五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