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乡赋的意思、乡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乡赋的解释

犹乡贡。 唐 杜甫 《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学诗犹孺子,乡赋念嘉宾。” 仇兆鳌 注:“乡赋,谓乡举。” 唐 白行简 《李娃传》:“其父爱而器之曰:‘此吾家千里驹也。’应乡赋秀才举,将行,乃盛其服玩车马之饰。”参见“ 乡贡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乡赋是中国古代社会与科举制度密切关联的特定概念,其核心含义包含两个层面:

一、本义指地方选拔制度

乡赋原指唐代由州县推荐人才参加科举考试的选拔机制,属于"乡贡"制度的重要环节。据《新唐书·选举志》记载,地方官员需通过"乡饮酒礼"仪式,选拔"通明经、进士者"送往京城应试。白居易在《早送举人入试》诗中"夙驾送举人,东方犹未明"即描绘此场景。

二、引申指应试资格

在文学作品中,乡赋常代指通过地方考核获得的科举应试资格。如元稹《莺莺传》提及张生"年二十三,未尝近女色,时辈讥之",后因"以乡赋擢第"得以入仕,此处特指通过州县考试取得的功名身份。

三、制度流变考据

宋代以后随着科举制度改革,乡赋概念逐渐被"乡试"取代。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辨析:"唐之乡赋,即宋之乡举,皆取士于本籍州县",印证其作为科举基础环节的历史延续性。

该词在《汉语大词典》中标注为历史语词,现代汉语已无实际使用价值,主要见于古典文献研究领域。

网络扩展解释

“乡赋”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术语,具体含义及相关信息如下:

一、基本释义

乡赋指唐代的“乡贡”制度,即地方州县选拔人才推荐至中央参加科举考试。该词常见于唐代文献,如杜甫、白行简的作品中。

二、历史背景与例证

  1. 科举制度中的乡贡
    唐代科举分为生徒(官学学生)和乡贡(地方推荐)两类。乡贡需通过州县选拔,合格者称为“举人”,可赴京应试。例如:

    • 杜甫《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提到“乡赋念嘉宾”,仇兆鳌注解为“乡赋即乡举”。
    • 白行简《李娃传》描述主人公“应乡赋秀才举”,指其通过乡贡参与科举。
  2. 与“乡贡”的关系
    “乡赋”与“乡贡”同义,均指地方荐举制度。唐代科举中,乡贡是重要途径,体现了中央与地方人才选拔的结合。

三、其他可能的解释

部分资料(如)将“乡赋”解释为“形容乡村景色的诗意表达”,但此说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与“田园赋”等概念混淆。主流释义仍以“乡贡”为准。

四、总结

“乡赋”是唐代科举术语,核心含义为地方向中央荐举人才的制度,需结合《新唐书·选举志》等史料进一步理解其运作机制。

别人正在浏览...

嗷嗷无告百里君悲苦被羽鄙事擦坐诚心诚意晨间仇尼厝基顶真恶心奉祀拱动勾括乖紊灌溉渠光明洞彻国禁耗费河云红蛋黄皮刮瘦华章会絮昒昕戒敕警勉九鲤湖踞蹲絶密看门快活窥觎磊浪不羁凉节两钱锥寮采鲤素隆长慢来蛮土陪房聘用奇毛湫湿觑问燃放僧馆善导烧路头石苋丝络团费戊己校尉挦毛痟首孝竹邪悖蟹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