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uarrel;bicker;wrangle] 争吵
两人口角
(1).嘴边;嘴。 唐 韩愈 《苦寒》诗:“浊醪沸入喉,口角如衔箝。”《水浒传》第五六回:“ 徐寧 听罢,只叫那连声的苦,从丹田底下直滚出口角来。” 清 李渔 《凰求凤·先醋》:“你们做媒的口角,最善形容。” 茅盾 《锻炼》三:“ 苏太太 就两眼发直,口角抽搐,似乎想说话而又说不出。”
(2).言语;口气。 清 张岱 《陶庵梦忆·柳敬亭说书》:“ 柳麻子 貌奇丑,然其口角波俏,眼目流利。”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诗谳》:“向避雨南郭,见题壁诗与箑头之作,口角相类,故妄度 李生 ,果因是而得真盗。”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二:“此女口角殊咄咄逼人。”
争吵。《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 钮成 原係我家佣奴,与家人 卢才 口角而死,却与我无干。”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禁忌》:“元旦不食米饭,惟用蒸食米糕汤点,谓一年平顺,无口角之扰。” 浩然 《艳阳天》第二五章:“今天晌午,两个人发生了一点口角,这会儿火气已经下去了。”
口角在汉语中为多音多义词,其含义根据读音不同存在差异:
口角(kǒu jiǎo)
指人体部位,即嘴唇两端的连接处,俗称“嘴角”。该用法常见于医学或日常描述,例如“口角发炎”“口角上扬”。《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嘴唇的两边”。该词源自古汉语,《黄帝内经》中已有“足阳明之脉……循颊车,上口角”的记载。
口角(kǒu jué)
指言语争执,即因意见不合引发的争吵。例如“发生口角”“避免口角”。《汉语大词典》释义为“言语上的冲突”,并引《醒世恒言》例句:“为些小可的事,彼此口角。”。此用法在明清小说中已广泛出现,如《红楼梦》第二十回描述宝玉与黛玉“因小事口角”。
两类含义在古籍文献及现代汉语中均被规范收录,读音差异需结合语境区分。
“口角”是一个多音词,其含义和用法根据读音不同而有所区别:
一、读作 kǒu jiǎo
基本含义
使用场景
二、读作 kǒu jué
基本含义
使用场景
例句对比
总结
两种读音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义上:
凹坑熬审背身裱褙匠碧蘂波波劫劫博学鸿词不定方程瞠乎后矣嗤鄙螭魅魍魉池鱼遭殃仇方当面输心背面笑倒蹅门帝竹敦害凤管奉候负绐富室子关城鬼趣沽名合格宏材大略回磴加减乘除剿洗积置矩法距骨魁率阔迥乐极哀来连口令长灵鼍马留眇思岷江目迷五色楩枫痞棍潜然青崖穷空弃远泉府榷沽确信神会心融书士书叙松节油梭过违强陵弱萎哲贤甥肖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