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填姓名的补官文凭。《新唐书·食货志一》:“ 郑叔清 与宰相 裴冕 建议,以天下用度不充,诸道得召人纳钱,给空名告身,授官勋邑号。”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志苗》:“ 完者 取道自 杭 ,以兵劫丞相。陞本省参知政事,填募民入粟空名告身予之,即拜添设左丞。” 宋 岳飞 《申府增补黄佐官职状》:“契勘 黄佐 首先掩杀 周伦 贼徒获捷,委是忠义勇敢,理其旌赏,已将朝廷降到空名告依便宜指挥书填武经大夫。”
“空名告身”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特殊官职凭证,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如下:
指未填写姓名的补官文凭,相当于空白的官员任命书。持有者需通过特定条件(如纳钱、纳粮或军功)填补姓名后,才能正式获得官职或勋爵称号。
主要用于财政筹措或奖励功绩。例如: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文献出处,可参考《新唐书》《辍耕录》等古籍记载。
《空名告身》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虚无的名誉、空洞的声誉。指的是没有实际内容或价值,只有表面上的虚荣。
《空名告身》的拆分部首是空字旁、名字头和身字旁。其中,空字旁的部首是穴,名字头部首是口,身字旁的部首是身。笔画数分别是3画、7画和7画。
《空名告身》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封神演义》一书中,其中的“告身”原指封神榜上将士们的名字。后来,这个成语渐渐演变为泛指虚假的荣誉。
《空名告身》的繁体写法为「空名告身」。
古时候《空名告身》的汉字写法为「虛名告身」,虚假和告诉的意思与现代汉字相同。
1. 他所获得的那些奖项只是一种《空名告身》,没有真正的实质内容。
2. 这位艺人追求的只是《空名告身》,演技并不出色。
组词:威名、美誉、荣名、声望、名利。
近义词:虚名、浮名、空文、虚誉。
反义词:实力、实名、实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