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登科的意思、登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登科的解释

[receive government degrees] 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也说“登第”

详细解释

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 唐 裴说 《见王贞白》诗:“共贺登科后,明宣入紫宸。”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泥金帖子》:“新进士才及第,以泥金书帖子,附家书中,用报登科之喜。” 宋 司马光 《送崔尉之官巢县》诗:“登科如拾遗,举步歘千里。” 清 黄遵宪 《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诗:“儿年九岁时,阿爷报登科。”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六篇:“ 唐 人登科之后,多作冶游。”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登科(dēng kē)是汉语中的历史词汇,特指古代科举制度中考生通过最高级别考试(殿试)并被授予进士资格的行为,标志着正式进入仕途。其核心含义与引申意义如下:


一、核心释义

  1. 科举及第

    指通过殿试考核,名字被列入进士榜。唐代举子及第后需至礼部填写“登科记”(进士名册),故称“登科”。此义强调官方认定的仕宦资格,如《汉语大词典》释为“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

  2. 功名成就的象征

    引申为取得功名、步入官场的社会身份跃迁,如《儒林外史》中“登科后即授职翰林院”的记载,反映其与官职的直接关联。


二、历史制度背景

唐代起,科举制度确立“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体系,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生通过殿试后即“登科”,获“进士”头衔,具备任官资格。《辞源》指出此词“源于唐代科举放榜后需登记于册的流程”。


三、文化引申意义

  1. 社会地位的跃升

    “登科”意味着脱离平民阶层,跻身士大夫集团,如白居易诗句“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即描述新科进士题名雁塔的风俗。

  2. 文学中的隐喻

    古典文学常以“登科”喻人生转折,如《琵琶记》中“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强化其作为命运分水岭的象征意义。


四、相关概念辨析


五、现代使用场景

该词现多用于历史研究、文学评论及成语典故(如“五子登科”),不再具实际制度含义。《现代汉语词典》标注其为“历史词”,需结合古代文化语境理解。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 《辞源》(商务印书馆)
  3. 《教育大辞典·中国古代教育卷》(上海教育出版社)
  4. 《中国科举制度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登科”是汉语中的历史词汇,其含义和用法主要与古代科举制度相关,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指科举时代考生通过考试被录取,获得功名或官职。相当于现代“考取进士”或“及第”,如《西游记》第十回提到“不登科的进士”,反向印证了该词的核心意义。

二、历史背景

  1. 制度溯源:源自隋唐至清末的科举制度,是国家选拔官员的核心途径。
  2. 社会象征:代表士人阶层的最高荣誉,如唐代裴说诗句“共贺登科后,明宣入紫宸”,反映其社会地位跃迁意义。
  3. 报喜形式:新进士用泥金帖子附家书报喜,见于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

三、扩展意义

四、文化影响

该词浓缩了古代“学而优则仕”的价值取向,至今仍在成语(如“五子登科”)、地名(登科第胡同)等文化载体中留存。

注:现代汉语中,“登科”主要用于历史语境或文学表达,日常使用频率较低。如需引用具体古籍例证,可查阅《全唐诗》《梦溪笔谈》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隘隘亨亨白半坝基寀地长波池綍齿序牀寝出卖挫折德选凋荒东轩樊邓旛竿分例高度计高翚购备广寒秋薨落黄马袿黄腰九户拘愞科斗籍窾曲揽蔓楼庭螺墨嫚秦梅花眼驽蹄飘沦普天骑邑荣任入觐少将少林伸大拇哥神情不属饰节时晌帅使疏闲四边形台府谭鑫培洮靧统体土功外汇猥集汙名香楮献羡小帖儿消夜泻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