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诚恳貌。《论语·泰伯》:“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邢昺 疏:“悾悾,愨也。谨愨之人宜信而乃不信。”《后汉书·刘瑜传》:“臣悾悾推情,言不足採。” 李贤 注:“悾悾,诚恳之貌。”
(2).空虚貌。《论语·子罕》“有鄙夫问於我,空空如也” 唐 陆德明 释文:“空空, 郑 或作悾悾。”《太平广记》卷四百引 唐 谷神子 《博异志·苏遏》:“有 扶风 苏遏 ,悾悾遽苦贫穷。”
"悾悾"是一个古汉语形容词,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其含义需结合古代文献理解。根据权威汉语工具书及经典用例,该词主要有以下两种释义:
指态度真诚、朴实无伪的状态,常见于先秦文献:
《论语·泰伯》:"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此处的"悾悾"形容表面看似诚恳却缺乏信用,带有贬义,但本义仍强调外显的诚恳特质。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20年;《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14年。
引申指心智空洞、缺乏见识的状态,多见于中古文献:
《后汉书·刘瑜传》:"臣悾悾推情,言不足采。"
此处"悾悾"为自谦之词,表示见解浅薄。
来源:《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0年;《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15年。
(注:因古汉语词汇的学术性,释义来源以权威辞书及经典文献为主,未提供网络链接以确保准确性。)
“悾悾”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主要出现在古籍中,具有以下两种含义:
诚恳、诚实的样子
读作kōng kōng,形容人态度真诚、朴实无华。例如《论语·泰伯》中“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这里的“悾悾”指表面看似诚恳却缺乏诚信,隐含矛盾意味。
急迫匆忙的状态
另一读音为kǒng kǒng,与“悾愡”相通,表示急促或仓促。例如《广韵》中提到“悾”可表“悾愡”,形容事态紧迫或行动匆忙。
爱屋及乌八斤半半分标奬别渎丙部鄙邑伯英澄心堂初昏刺配大不了大官登学鼎铛有耳丁彊丁税恶卧公餗宫邑工字梁官廪好样儿横虫候景花梢火兆狐威简落嶕峣嘉牲妓弟禁不起儁俗雷丸两轮李东阳戾很流射乱色马陵之战马行迷烦脑性女生外向辟请轻侮轻系染色日契三谢煞手鐧试剑师巫赎身唐中檀痕铁捺亡鹿跣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