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厉饰的意思、厉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厉饰的解释

亦作“ 厉飭 ”。戎装,军服。一说,佩猛厉之饰物。《礼记·月令》:“﹝季秋之月﹞天子乃厉饰,执弓挟矢以猎。” 郑玄 注:“厉饰谓戎服,尚威武也。”《吕氏春秋·季秋》:“是月也……天子乃厉服厉飭,执弓操矢以射。” 陈奇猷 校释:“谓佩猛厉之饰物,备取禽也……飭,饰通。”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厉饰(lì shì)是古汉语词汇,现罕用于日常语境,特指古代将士出征前庄重整理戎装、佩戴武器的仪式性行为,蕴含整肃军容、彰显威仪之意。其释义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一、核心释义

指“严格整治戎装”,强调在军事行动前对铠甲、兵器、战马等装备进行郑重检查和修饰,体现临战的肃穆氛围。

《周礼·夏官·戎仆》载:“戎仆掌驭戎车……掌王倅车之政,正其服。” 郑玄注:“正其服,谓厉饰也。” 即规范战车装备与将士服饰,以显军威 。


二、典籍溯源与语义延伸

  1. 礼仪性整装

    《礼记·乐记》云:“复乱以饬归。” 郑玄注:“饬归,谓厉饰而还也。” 指战后整顿仪容归返,体现“厉饰”贯穿军事仪程的始终 。

  2. 精神象征

    《汉语大词典》释为“戎装威严”,引申为以庄重仪态彰显斗志。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厉兵秣马”之“厉”与“厉饰”的“整饬”义相通,均强调战前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准备 。


三、语义演变与现代关联

“厉饰”属文言遗存,今多作“披甲”“整装” 等白话替代,但仍见于历史文献研究。其文化内核强调“外显仪容,内振士气” ,与现代“仪式感”“职业形象管理”概念有隐性关联,如重要场合的着装规范可视为精神状态的“饰” 。


参考来源:

  1. 《周礼注疏》(中华书局点校本)
  2. 《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
  3.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4. 《古汉语词汇纲要》(王力著)

网络扩展解释

“厉饰”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文献中有以下两种解释:

  1. 戎装、军服
    这是最常见的解释,指古代天子或贵族在特定场合(如狩猎、出征)穿戴的威武军服。例如《礼记·月令》中提到“天子乃厉饰,执弓挟矢以猎”,郑玄注:“厉饰谓戎服,尚威武也。”

  2. 佩戴猛厉的饰物
    另一种说法认为“厉饰”指佩戴象征勇猛的装饰物,可能与武器、盔甲上的图腾或配件相关。《吕氏春秋·季秋》中有“厉服厉飭,执弓操矢以射”的记载,陈奇猷校释将其解释为“佩猛厉之饰物”。


补充说明

若需进一步探究具体文献用例,可参考《礼记》《吕氏春秋》等原文及注疏。

别人正在浏览...

阿爹逼遏痹湿参表苍旻参决赤豆导盲器逗漏风走扶扶负芒富赀耕市乖角谷泉蒿子秆儿黑龌横事花气浇店交鬨郊畤稽迟机丝骏节勘误老先人板板敛唇连绵不绝连藻流泻留吁马牛襟裾梅浆藐躬灭覆内敍檾蔴块七燿让带丧胆游魂僧房梢袋深功识准售货受目四山五岳四种太一数特起土皷外物晚春未老先衰小品文销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