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在田里按一定距离开沟挖穴,将种子播入其间的一种农作法。便于小范围内深耕细作,集中施肥灌水。《齐民要术·种谷》引 汉 氾胜之 《氾胜之书·区田法》:“ 汤 有旱灾, 伊尹 作为区田,教民粪种,负水浇稼。区田以粪气为美,非必须良田也。诸山、陵,近邑高危倾阪及丘城上,皆可为区田。区田不耕旁地,庶尽地力。”《清史稿·德宗纪一》:“三月甲寅,諭被灾各省试行区田法。”
(2).指用区田法种植的田地。 清 吴烺 《霜叶飞·姜》词:“区田一带近山腰,瓜架枣林斜引。”
区田是中国古代一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主要用于抗旱高产,其核心特点是小范围集中管理。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区田法最早记载于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相传由商代伊尹发明,用于应对旱灾。该技术通过在田地中按规格开沟或挖穴(称为“区”),集中施肥灌溉,实现小面积高产,尤其适合山地、坡地等贫瘠土地。
区田法在汉代至清代作为小范围高产试验存在,但因需密集人力物力,未大规模推广。其理念对后世园田化栽培和山地农业仍有借鉴意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与代田法的区别,可参考对比资料。
《区田》(qū tián)是一个中文词语,表示按田地面积或地理位置进行划分的行政区域。它常用来指代乡、镇、县、区等地方行政单位。
《区田》的拆分部首为“阝”和“田”,其中“阝”是一个汉字部首,表示“阜”或“陡”的意思;“田”是一个汉字,表示“田地”的意思。
根据笔画顺序,拆分后的《区田》一共有8个笔画。
《区田》这个词来源于古代中国农耕社会,当时人们按照田地的面积进行分配和管理,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的区域,这些区域被称为“区田”。
《区田》这个词在繁体中文中的写法为「區田」。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尤其是字形方面。在古代,区的写法为「區」,田的写法为「田」。
1. 这个县下辖五个区田,分别负责不同的管理工作。
2. 我家位于城市的南区田,交通非常方便。
组词:区域、区划、田地、农田。
近义词:地区、县区、乡镇。
反义词:合并、整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