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廷推的意思、廷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廷推的解释

明 代任用高级官吏,凡由在朝大臣推荐,经皇帝批准任用的,称“廷推”。《明史·选举志三》:“内阁大学士、吏部尚书,由廷推或奉特旨。侍郎以下及祭酒,吏部会同三品以上廷推。太常卿以下,部推……在外官,惟督、抚廷推,九卿共之,吏部主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廷推是中国古代官僚选拔制度中的专有名词,特指由朝廷高级官员集体推举重要官职人选的政治程序。该制度在明代尤为成熟,据《明史·职官志》记载,凡尚书、侍郎、都御史等三品以上官员出缺时,需经九卿、科道官等高级官员在朝会上公开推举候选,最终由皇帝裁定任命。

从制度特征来看,廷推包含三个核心环节:首先由吏部提出候选名单,其次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九卿官员进行合议,最后通过朝会辩论确定推荐次序。这种群体决策机制既体现皇权对人事任免的掌控,又反映了文官集团内部的权力制衡。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指出,廷推制度实质是"以众议为公,防权臣之专擅",通过集体商议防止个别权臣操纵重要职位任命。

在具体运作中,廷推人选需满足严格资质。据《大明会典》规定,被推举者须有六年以上地方任职经历,且需通过吏部考功司的政绩考核。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改革期间,曾将廷推范围扩展至地方督抚,强化了中央对地方大员的管控力度。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明代廷推题本原件显示,单次廷推通常会产生二至三名候补人选,皇帝可从中择优选任,也可否决全部人选要求重推。

网络扩展解释

廷推是明代选拔高级官员的重要制度,其核心是通过大臣集体推荐、皇帝最终裁决的方式任用重要职位。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定义与性质
    廷推指由在朝大臣共同推举合适人选,经皇帝批准后任命高级官吏的选拔机制。该制度旨在通过集体商议确保选官公正性,同时维护皇权对人事任免的最终控制。

  2. 适用范围
    主要针对三品以上及关键职位,如:

    • 内阁大学士、吏部尚书(需廷推或皇帝特旨)
    • 侍郎、祭酒(由吏部联合三品以上官员廷推)
    • 地方督抚(需九卿共同参与推选)
  3. 操作流程
    当朝廷遇重要职位空缺时:

    • 皇帝下诏召集廷臣会议
    • 大臣们商议后推荐2-3名候选人
    • 最终由皇帝选定任命
  4. 与廷议的区别

    • 廷议:讨论国家重大政事利弊
    • 廷推:专指官员选拔任用
  5. 历史演变
    该制度在明中后期逐渐成为常规选拔方式,清初沿用后废止。其设计既体现官僚体系对皇权的制衡,也反映君主专制下人事权的集中特点。

注:部分案例显示,廷推制度在实际执行中可能受权臣影响,如周延儒、温体仁等曾通过此途径上位。

别人正在浏览...

逋逃之臣陈器宠貤虫籀葱昽盗禄凋萎放像奉勅奉请氛霾佛幔负秽父师甘至锅台诃毁荷睠矫举节奏感集锦蹻健口甜罹诟隶属鸾凤纸门尹明师南普陀寺难胜蹑毬凝目配声蒲桃酒齐齿青刍七十二地煞遒美燃放睿曲生内神宫生石灰生速时辰台束联送抱推襟苏洵塌心腾移停学头脑发胀屯棘图书府下濑船相兼乡谊先亲后不改小跑系列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