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外地寄寓的居民。《后汉书·马援传》:“詔 武威 太守,令悉还 金城 客民,归者三千餘口,使各反旧邑。” 李贤 注:“ 金城 客人在 武威 者。”《清史稿·食货志一》:“凡客民在内地贸易,或置有产业者,与土著一律顺编。” 清 夏燮 《中西纪事·五口衅端》:“其首 刘丽川 者, 粤 东寄居在 沪 之客民也。”
(2).晚 清 下江 一带“哥老会”的别称。 张篁溪 《苏报案实录》:“推客民之始,由於 同治 三年光復 金陵 以后,当事有裁兵之议,沿 江 子弟结连游兵号称‘哥老会’。其会中人屡屡肇事,以名不雅驯,遂故称为‘客民’。”
“客民”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语境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外地移民或寄居者
指从外地迁入并在某地长期居住的群体。例如《后汉书·马援传》记载的“金城客民”,即迁居至武威的外地居民()。清代官方文献也明确将客民定义为“在内地贸易或置有产业者”,并要求与本地人统一管理()。
历史特定群体的别称
晚清时期,长江下游(下江一带)的“哥老会”成员曾自称或被称作“客民”,这一称呼源于同治年间裁兵后形成的民间组织()。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案例(如哥老会与客民的关系),可参考《清史稿》或地方志文献。
客民是一个中文词汇,通常用来指代外来移民或流动人口,特别是在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下。这个词语中的“客”代表来自其他地方的人,而“民”则表示人民或居民。
“客民”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宀”和“民”,它们分别位于左右两边。如果按照笔画来拆分,这个词共有8个笔画。
客民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社会体系。在古代中国,由于各种原因,将外来人口或流动人口归为“客民”,他们在当地往往没有土地所有权,被认为是外来的访客。
客民在繁体中的写法是「客民」。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客民的写法和现代相比可能有所不同。需要注意的是,古代汉字的变化比较复杂,因此这里只提供一个一般情况下的古代写法参考:
客:刻(上) + 口(下)
民:亻(左) + 心(右)
1. 这个城市吸引了许多客民前来谋求工作机会。
2. 加强对客民群体的社会保障是我们的重要任务之一。
3. 客民的到来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1. 客人:指到访他人家中或场所的人。
2. 人民: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公民或居民。
外来人口、流动人口
本地人、土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