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六沴的意思、六沴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六沴的解释

谓六气不和。气不和而相伤为沴。《尚书大传》卷三:“维时洪祀,六沴用咎于下,是用知不畏而神之怒。”《汉书·孔光传》:“其传曰:‘时则有日月乱行’……又曰:‘六沴之作’,岁之朝曰三朝,其应至重。” 颜师古 注:“沴,恶气也。” 晋 陆机 《愍怀太子诔》:“精感六沴,咎徵紫房。” 宋 苏轼 《御试制科策》:“夫五行之相沴,本不至於六,六沴者,起於诸儒欲以六极分配五行,於是始以皇极附益而为六。”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六沴”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哲学和医学观念的复合词,特指自然界六种异常之气(或称恶气、灾气)对人体的侵害及其引发的疾病或灾害。其核心含义可拆解如下:

  1. 字义解析:

    • 六: 数词,指代具体的六种类型。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六”常与“五行”(金、木、水、火、土)及其衍生概念相关,有时也指“六气”(风、寒、暑、湿、燥、火)的异常状态。
    • 沴 (lì): 本义指水流不畅,引申为恶气、灾气、邪气、不和之气。特指天地四时之气反常、不和顺的状态。《说文解字》释“沴”为“水不利也”,段玉裁注引申为“气不和而相伤害”。《汉书·五行志》云:“气相伤谓之沴…沴犹临莅,不和意也。”意指天地阴阳之气相互侵害、不调状态。
  2. 合成词义: “六沴”即指六种不和顺的灾异之气。这六种气通常被认为是导致自然灾害(如旱、涝、风灾、疫病等)和人体疾病(尤其是流行性疾病)的根源。它体现了古人“天人感应”的思想,认为自然界的异常变化(气的不和)会直接感应到人体和社会,带来灾祸。

  3. 具体所指: 在古籍中,“六沴”的具体所指略有差异,但核心都与五行学说和六气学说相关联:

    • 五行失序说: 最常见的是指金沴、木沴、水沴、火沴、土沴,加上人沴(或阴阳沴),合称六沴。这是基于五行(金、木、水、火、土)运行失常,各自产生恶气,再加上人间失德或阴阳失调产生的恶气。
    • 六气异常说: 有时也指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自然界之气的过度或不及(即“六淫”),当其成为致病因素,严重危害人体时,也可视为“沴”气。
    • 灾害表征说: 也有将“六沴”直接对应六种自然灾害,如《汉书·孔光传》提到“六沴之作”,颜师古注引孟康曰:“沴,害也。谓皇极五行之气相沴害也。”虽未明确列出六种,但意指五行失序导致的各类灾害。
  4. 引申与运用:

    • 灾异论: “六沴”是古代灾异学说的重要概念,常出现在史书《五行志》中,用于解释和记录异常天象、自然灾害与社会动荡,认为这是上天对人间失政的警示。
    • 病因学: 在中医理论中,“六沴”的思想与“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致病学说相通,指外界异常气候或病邪侵袭人体导致疾病流行。
    • 哲学观念: 它反映了古人将自然现象、人体健康与社会政治紧密联系的整体宇宙观和“气论”哲学。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书·五行志》:是记载和阐释“六沴”及相关灾异理论的最重要原始文献之一。其中详细论述了五行失序、气相伤害(沴)与各类灾异的关系。例如:“凡草木之类谓之妖…虫豸之类谓之孽…及六畜谓之祸…及人谓之疴。疴,病貌,言浸深也。甚则异物生,谓之眚;自外来,谓之祥…气相伤谓之沴。”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
  2. 《说文解字》及段玉裁注:提供了“沴”字的本义和引申义的核心解释。 (来源: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3. 《汉语大词典》:对“六沴”有较为精炼的定义:“谓六气不和。气不和而相伤为沴。”并引用了《汉书》的相关内容。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4. 《中国古代哲学辞典》/《中国哲学大辞典》:此类专业辞典在解释“气”、“五行”、“灾异”等条目时,会涉及“沴”和“六沴”的概念及其哲学背景。 (来源:相关专业辞典,如方克立主编《中国哲学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 《黄帝内经》(特别是运气七篇如《素问·气交变大论》等):虽然未直接使用“六沴”一词,但其关于五运六气失常(太过、不及、胜复郁发)导致自然界异常变化和人体疾病的理论,是理解“六沴”思想在医学领域应用的直接理论基础。 (来源:人民卫生出版社《黄帝内经素问校注》等权威校注本)

“六沴”是中国古代哲学、医学和灾异学说中的专有名词,指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气及阴阳(或人伦)之气失和而产生的六种恶气、灾气。这些不和之气被视为引发自然灾害(如旱涝、风灾、虫害)和人间疾疫(尤其是流行病)的根源,体现了“天人感应”和“气论”的宇宙观。其核心文献依据主要来自《汉书·五行志》及相关的传统哲学、医学典籍。

网络扩展解释

“六沴”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释义

根据传统文献,六沴指六气不和,即自然界六种基本气候(通常指阴、阳、风、雨、晦、明)的异常状态,导致灾害或破坏。其中“沴”(lì)本义为气运不调、五行相克,引申为灾害、反常现象。

详细解析

  1. 词源构成

    • “六”代指六气(古代哲学概念,与自然运行相关);
    • “沴”强调气运紊乱后的负面影响,如《汉书》中“气相伤谓之沴”。
  2.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自然或社会的异常状态,如古籍中“六沴作祟,灾异频发”,或中医理论中人体内气机失调的病理现象。

  3. 常见误解
    部分现代解释将“沴”误读为“水流湍急”,实为引申比喻(如用水的激烈流动类比灾害的冲击力),需结合语境区分。

补充说明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说文解字》对“沴”的注解,或《汉书·五行志》中关于“六沴”的灾害记录。

别人正在浏览...

白榻班将宝置北酆并重逼压不皇不配槎子彻瑟鉏钩淳实楚痛瓷注大渠颠来簸去电压放大器敦整独行其是发单方伯谦愤嫉赶道膏烛根连株拔贡书官般黄泥毁室户絶降辔讲析畸畯荆凡酒榷具礼具然宽护略夺练舁李贺利事六壬笼蒙密赐挐兵掊攟芊眠情旧甚泰世契十旬体法铜篆托风委付痿疾无踪宪纲详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