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掬的意思、可掬的详细解释
可掬的解释
可以用手捧住。形容情状明显。 唐 韩愈 《春雪》诗:“徧阶怜可掬,满树戯成摇。” 明 无名氏 《玉环记·范张别皋》:“哥哥,你为何愁容可掬?”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三》:“尔日猝为 春涧 所中,窘迫之状可掬。” 茅盾 《子夜》七:“一种过惯了吃租放债生活的乡下财主的神气满面可掬。”
词语分解
- 可的解释 可 ě 允许:许可。认可。宁可。 能够:可见。可能。可以。不可思议。 值得,认为:可怜。可悲。可亲。可观。可贵。可歌可泣。 适合:可身。可口。可体。 尽,满:可劲儿干。 大约:年可二十。“潭中鱼可百许
- 掬的解释 掬 ū 用两手捧:以手掬水。掬诚相见。笑容可掬。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汉语词典角度解析“可掬”的详细释义
“可掬” 是一个汉语形容词,由“可”和“掬”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在于形容某种情态、气息或特质非常明显、生动,仿佛可以用双手捧取。具体释义如下:
-
字面本义与引申义:
- 掬 (jū): 本义指用双手捧取东西(如掬水、掬土)。
- 可掬: 由“掬”的本义引申而来,表示某种抽象的情状(如神态、情感、气质)非常具体、鲜明、饱满,达到了几乎可以用手捧起来、触摸到的程度。它强调的是情态的生动性、具体性和外显性。,
-
核心语义特征:
- 显著外露: 形容情感、神态等表露得非常充分、清晰,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例如,“笑容可掬”指笑容非常明显、亲切,完全展现在脸上。
- 生动具体: 将抽象的情感或神态描绘得如同实物般具体可感,仿佛能捧在手中。
- 程度深重: 常带有该情态非常浓厚、饱满的意味。
-
常见搭配与用法:
- 笑容可掬: 这是最经典的搭配,形容人满面笑容,和蔼亲切的样子。,
- 憨态可掬: 形容天真纯朴的神态情状十分明显、招人喜爱(常用于小孩或动物)。,
- 凶相可掬: 形容凶恶的相貌或神态暴露无遗(较少用,但语法成立)。
- 忧色可掬: 形容忧愁的神色非常明显。
- 通常作谓语、定语或补语,修饰名词(神态、笑容、憨态等)。
-
语法特征:
- 属于状态形容词。
- 常与表示具体情态的名词(如“笑容”、“憨态”)搭配使用,构成“名词 + 可掬”的常见结构。
-
语义辨析:
- 与“可亲”: “可亲”强调使人愿意亲近的性格或态度;“可掬”强调情态的外显和生动。
- 与“明显”: “明显”是通用词,范围更广;“可掬”更具文学性和形象性,特指情态的饱满外露。
“可掬”在汉语词典中的核心释义是形容某种情态、气息或特质极其鲜明、生动、外露,仿佛可以用手捧取。它通过具体的动作意象(掬)来描绘抽象的情状,使表达更加形象、传神,尤其在描述积极或鲜明的神态(如笑容、憨态)时最为常用。
参考来源: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权威释义基础)
-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历史语义与用例支撑)
“其为人也,笑容可掬,温良恭俭。” – 后世文学作品中常见用法体现。
网络扩展解释
“可掬”是一个形容词,读音为kě jū,意为“可以用手捧住”,常用来形容某种情态或状态非常明显、生动,仿佛能用手触摸到。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
字面含义
“掬”指“用双手捧取”,“可掬”即强调某种情状明显到仿佛能被捧在手中,具有直观的生动感。
( )
-
引申含义
多用于形容人的神态、表情或事物的特征清晰可感,例如憨态、笑容、愁容等。
()
二、使用场景与例句
-
形容人的神态
- 笑容可掬:形容笑容满面,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 憨态可掬:多指天真可爱的样子,如《聊斋志异》中“憨状可掬,其见笑于市人”。
()
-
文学与日常表达
古代诗词中常见,如韩愈《春雪》“徧阶怜可掬”,清代纪昀笔下“窘迫之状可掬”。现代多用于描述人或动物的可爱、窘态等。
( )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 反义词:模糊不清、难以捉摸
四、权威来源与补充
- 汉典、查字典等词典均收录该词,定义为“情状明显”,且强调其形象化表达特点 。
- 名字学中,“可掬”还被赋予“多才多艺”“思维缜密”等寓意,但此用法较为少见。
若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或古籍用例,可参考《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百事无成班阑半流质坂险比譬采菱草赋拆东墙补西墙陈俎赤囊淳雄黜弃担惊受恐隄山独逝公産关白贵冗国职秏滑鸿庇话里藏阄黄澄澄惶畏秽穴搅团戒训军乐队克害宽言阔少理咏茅轩缅迈靡然乡风谬论母气疟蚊泥絮攀地龙欺弊屈驾染青荣盛三年化碧僧祇粟折摇示下书刀水粪丝绸死活天梁挺杰通智畏偪五运六气消殄撷华谐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