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裁抑节制。《后汉书·王充传》:“﹝ 王充 ﹞乃造《养性书》十六篇,裁节嗜欲,颐神自守。” 宋 苏洵 《审势》:“故威与惠者所以裁节天下强弱之势也。” 明 高攀龙 《书<唯庵先生志铭>后》:“先生少弱,稍动作輒疲,必偃仰时自休息。然善裁节一切,不竭其意之所欲,不务其力之所不胜。”
(2).削减;节省。 宋 苏洵 《上皇帝书》:“今之用人最无谓者,其所谓任子乎……朝廷自近年始有意于裁节,然皆知损之而未得其所损。”《元史·许有壬传》:“ 有壬 极论,帝当亲祠太庙……冗职当沙汰,钱粮当裁节。”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一:“今见于方畧者,若裁节冗费,改折漕贡……核减军需报销,亦皆所裨无几。”
“裁节”为古汉语中的复合词,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裁抑节制
指通过约束或调整来限制某种行为或欲望。例如《后汉书·王充传》提到王充“裁节嗜欲,颐神自守”,强调通过自我节制欲望来修养身心;宋代苏洵《审势》中“裁节天下强弱之势”,则指用权威和恩惠来平衡国家强弱关系,体现对局势的调控。
削减、节省
多用于描述对资源、开支或制度的精简。如宋代苏洵《上皇帝书》提到朝廷“裁节”冗职和钱粮,元代许有壬主张“钱粮当裁节”,均指向财政或人员上的缩减。清代魏源在《圣武记》中也使用该词表达节省开支的治理措施。
补充说明:
“裁”字本身有“减除”“节制”之意(如“裁员”“制裁”),“节”则强化了“约束”和“节约”的内涵,二者组合后更突出主动调控的意味。该词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常见于书面语或历史文献,多用于描述对欲望、权力、资源等的理性控制。
《裁节》这个词指的是在主管权力范围内进行合理管理、适度控制的意思。它常用于描述管理者对于资源、人员、经济等方面的调配和分配,以达到合理使用和节约的目的。
《裁节》的拆分部首是衣(袁)和刀(刂),它总共有12个笔画。
《裁节》这个词的出处可以追溯到《礼记·杂记上》中的一句话:“裁节而不省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对权力进行适度的控制和管理,不过度浪费。
《裁节》的繁体字为「裁節」。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些不同,裁节可以写作「裁刧」。不过,在现代汉字标准化之后,「裁节」成为了它的正式写法。
1.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需要进行裁节,以确保资源合理分配。
2. 作为管理者,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裁节支出,控制成本。
3. 这个项目需要进行裁节,以适应当前的经济形势。
组词:精裁、节流、控制、调配
近义词:省节、节省、约束
反义词:浪费、挥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