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形容声音洪亮。《文选·班固<东都赋>》:“钟鼓鏗鍧,管弦燁煜。” 李周翰 注:“鏗鍧,声也。” 唐 白行简 《三梦记》:“羣女旋进,金石丝竹鏗鍧,震响中署。”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入一门,黑暗漫无所睹,但闻传响鏗鍧,比明处更宏远。” 清 缪锺渭 《纪大东沟战事吊邓总兵世昌》诗:“两军鏖战洪涛中,雷霆鏗鍧天异色。”
(2).形容文词铿锵有力。 唐 杨炯 《<王勃集>序》:“兄 勔 及 剧 ,磊落词韵,鏗鍧风骨,皆九变之雄律也。” 宋 刘克庄 《<辛稼轩集>序》:“公所作大声鏜鎝,小声鏗鍧,横絶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 清 宋荦 《漫堂论诗》:“独 唐 人诸体咸备,鏗鍧轩昂,为风雅极致。”
“铿鍧”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kēng hōng(或作kēng hóng),主要用于以下两种释义:
形容声音洪亮或震撼
多用于描写钟鼓、金石等器物发出的响亮声音。例如:
形容文辞铿锵有力
指文章或言辞节奏鲜明、气势雄浑。例如:
补充说明:
「铿鍧」是一个中文词汇,用来形容金属器物撞击、碰撞发出的声音。它可以用来描绘响亮、清脆、锐利的声音,也可以形容气势磅礴、震耳欲聋的声音。
「铿鍧」的部首是「金」字部,表示跟金属相关。它的拆分部首是「钅」,意为金属。它的总笔画数为23画。
「铿鍧」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铁器撞击声音。在古代,铁器是一种重要的材料,用于制作兵器、器皿等各种用途。当两件铁器相撞时,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就像「铿鍧」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用来形容其他金属器物的声音。
在繁体中文中,「铿鍧」的字形为「鏗鑼」,拆分部首和总笔画数保持不变。
在古代,「铿鍧」的写法可能稍有不同。根据不同的时代和文献记载,「铿鍧」的字形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但整体结构和意义仍然相同。
1. 刀剑相交,发出一阵阵铿鍧之声。
2. 风吹过竹林,发出铿鍧作响的声音。
3. 战鼓擂响,铿鍧声震耳欲聋。
组词:铿锵(指音乐、声音有力而有节奏)、鍧铙(指金属器物撞击之声)。
近义词:叮当(形容金属碰撞发出的声音)。
反义词:寂静(指没有声音或安静的状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