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垂拱。谓无为而治。《汉书·高后纪赞》:“ 孝惠 、 高后 之时,海内得离 战国 之苦,君臣俱欲无为,故 惠帝 拱己。” 颜师古 注:“垂拱而治。”
“拱己”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但核心解释可归纳如下:
“拱己”主要指垂拱无为而治,即统治者以不干预的方式治理国家,强调顺应自然、减少人为干预的政治理念。这一解释源自《汉书·高后纪赞》的记载:“孝惠、高后之时,海内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无为,故惠帝拱己。”。颜师古注:“垂拱而治”,进一步明确了其“无为而治”的内涵。
部分资料(如)提到“拱己”可引申为个人退让、不争权益,但这种用法较为少见,且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属于现代语境下的引申或误读。
该词多用于历史文献或政治哲学讨论中,例如描述汉初“文景之治”前的治国理念。现代日常使用较少,若需表达“退让”之意,建议选用更常见的词汇(如谦让、礼让)以避免歧义。
拱己(gǒng jǐ)是一个汉语词语,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它的第一个部分是“拱”,第二个部分是“己”。
“拱”字的部首是“手”,总共有七画;而“己”字的部首是“巳”,总共有三画。
拱己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现在《礼记·乐记》中。它的意思是指自我反省,纠正自己的错误,追求进步。这个词在后来的文献中也经常被引用。
拱己的繁体字形为「拱己」。
古代的汉字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拱己在古代的写法为「拱巳」。这个字形更加简化,以前的人们用竖直的线表示手,上方的水平线表示巳。
1. 他时常拱己,总结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努力改进。
2. 在面对错误时,我们应该学会拱己,勇于面对自己的问题。
拱己没有固定的组词用法,但可以根据上下文的需要进行组合,如拱己反思、拱己进取等。
近义词包括自我批评、自我反省。
反义词包括自满、自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