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指令人悲哀的末路。 唐 杜甫 《早发射洪县南途中作》诗:“茫然 阮籍 途,更洒 杨朱 泪。” 唐 贾至 《送王员外赴长沙》诗:“共叹 虞翻 狂,同悲 阮籍 途。”亦省作“ 阮途 ”。 唐 罗邺 《闻友人入越幕因以诗赠》:“正哭 阮 途归未得,更闻 江 笔赴嘉招。”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行乐》:“奚事哭泣 阮 途,而为乘槎驭骏者所窃笑哉?”
阮籍途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典故词汇,其含义可从本义和引申义两个层面理解:
本义(历史典故): 指魏晋时期名士阮籍(210年—263年)驾车出行时,不循常规道路,任由马匹随意行走,直至走到无路可通之处(穷途),便恸哭而返的行为。这一行为记载于《晋书·阮籍传》:“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它生动地反映了阮籍身处魏晋易代之际,政治高压、理想幻灭、内心极度苦闷与彷徨的状态。其“穷途之哭”并非仅为个人失路,更是对时代黑暗、人生困局与精神无路可走的悲怆宣泄。
引申义(文学象征): 在文学和文化语境中,“阮籍途”及其核心意象“穷途之哭”被赋予了更广泛的象征意义:
现代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阮籍途”或“穷途之哭”主要作为典故使用,常见于文学作品、评论文章或对历史人物的描述中,用以形容极度悲愤、绝望或面临重大精神困境的状态,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和历史厚重感。其核心在于表达一种面临绝境、理想幻灭、精神无依的深重悲怆与无奈。
参考资料来源:
“阮籍途”是一个源自历史人物的成语,主要用来形容人生道路的迷茫或悲哀处境。以下是详细解释:
阮籍生平
阮籍(210—263年)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竹林七贤”之一。他早年丧父,家道中落,虽有济世之志,但目睹司马氏与曹魏的权力斗争后,选择以醉酒、避世等方式保全自身。
“途”的象征
阮籍常驾车漫游,行至无路时痛哭而返,这一行为被后人视为他精神困境的写照,衍生出“穷途之哭”的典故,与“阮籍途”意义相通。
诗句例证:
唐代杜甫《早发射洪县南途中作》:“茫然阮籍途,更洒杨朱泪。”
贾至《送王员外赴长沙》:“同悲阮籍途。”
(引用说明诗人对人生困顿的共情。)
用法场景:
多用于文学或议论中,形容理想受挫、前路迷茫的境遇,或表达对他人遭遇的悲悯。
“阮籍途”融合了阮籍的个人经历与后世的文化解读,既反映了个体在乱世中的挣扎,也成为中国文化中象征迷茫与悲哀的经典意象。如需进一步了解阮籍生平,可参考权威历史文献或《咏怀诗》相关研究。
白纛稗官词白兽百顺百依偪塞毙死播幅嘲讦疮好忘痛传教师德配天地斗口蕃芜風高羵首功德水工棚宫所功位鳏寡贵胤合煞和音划过疆吏郊飨节妇攫取隽茂劳考犂湖黎家麟父笔鲁笨马垛梅花脑能尔凝庄碰头丕丕千条万端庆期秋灰囚山三性森罗慎肃士徒石于菟司疆送穷鬼铁案团转屯夫讬凤攀龙吴门派物如相肖乡邑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