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市的意思、鄂州市的详细解释
鄂州市的解释
在湖北省东南部,长江南岸,武大铁路线上。1960年始设市(曾名鄂城市)。人口999万(1995年)。为湖北省重要的工业城市。工业有钢铁、建材(水泥)、造船、化肥、机械等。市西梁子湖特产武昌鱼。名胜古迹有西山、鄂王城、古灵泉寺、三国吴王避暑宫等。
词语分解
- 鄂的解释 鄂 è 中国湖北省的别称。 古同“谔”,正直的话。 古同“愕”,惊讶。 古同“萼”,花托。 边界:“纷被丽而亡鄂”。 姓。 笔画数:; 部首:阝;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鄂州市(Èzhōu Sh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下辖的地级市,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明确的地理行政含义。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释义进行分项说明:
一、词源与字义解析
-
“鄂”
- 本义:古地名,指先秦时期楚国境内的“鄂邑”,后演变为湖北省的简称。《说文解字》释“鄂”为“江夏县”,即今湖北武昌一带 。
- 引申义:作为湖北省别称,如“鄂省”“鄂地”,凸显地域文化标识性。
-
“州”
- 行政单位:古代行政区划名称,如《周礼》载“五党为州”,隋唐后演变为地方一级建制 。
- 现代含义:指地级市,属现行行政区划层级。
二、地理与行政定义
鄂州市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中游南岸,东接黄石,西邻武汉,为武汉都市圈核心城市。现辖鄂城、华容、梁子湖3个行政区,总面积1,596平方公里 。其核心特征包括:
- 历史沿革:三国时期孙权在此称帝建都,改名“武昌”(今鄂州);隋开皇九年(589年)正式置“鄂州”,名称沿用至今 。
- 自然标识:境内有梁子湖(湖北省第二大淡水湖)等百余湖泊,素有“百湖之市”之称 。
三、文化内涵与权威参考
- 历史地位
作为“吴王古都”,鄂州是三国文化重要发源地,现存吴王城遗址、西山孙权避暑宫等遗迹 。
- 经济角色
近代以钢铁工业闻名(鄂钢集团),现为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聚焦高端制造与物流产业 。
- 权威文献佐证
- 《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载:“鄂州,湖北省地级市……隋置鄂州,因古鄂国得名。”
- 《湖北省志·地理卷》明确其“北临长江,南倚幕阜山”的自然边界 。
四、综合释义
鄂州市
读音:Èzhōu Shì
属性:专有名词(地名)
释义:
湖北省辖地级市,地处长江中游,因隋代设鄂州得名。历史上曾为东吴都城,现为武汉都市圈副中心城市,以湖泊生态与工业经济为特色。其名称承载楚文化、三国文化及湖北地域认同,兼具历史延续性与现代行政功能。
参考资料来源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中国地图出版社.
- 湖北省民政厅.《湖北省行政区划简册》. 2023年版.
- 鄂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鄂州市志》. 中华书局.
- 国家水利部.《中国湖泊志》.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中国国家博物馆.《三国文物图录》. 文物出版社.
- 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出版社.
- 戴均良.《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 湖北省地方志办公室.《湖北省志·地理卷》. 湖北人民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鄂州市是湖北省下辖的地级市,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信息,其核心含义和特征可概括如下:
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 位置: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中游南岸,是武汉城市圈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成员。
- 面积与人口:行政总面积约1596平方千米(2025年数据),2022年末常住人口107.12万人。
- 行政区划:辖鄂城、华容、梁子湖3个县级行政区,以及国家级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临空经济区。
二、历史与文化
- 历史沿革:古称“吴都”“古武昌”,春秋战国时为楚鄂王封地,三国时期孙权曾在此称帝,是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
- 名称演变:夏商时期称“鄂都”“鄂国”,1960年设市时曾名“鄂城市”。
三、经济与产业
- 工业地位:工业化率居湖北省首位,主导产业包括钢铁、建材(水泥)、造船、机械等。
- 经济数据:2022年人均GDP全省第三,城镇化率全省第二。
四、自然与旅游资源
- 地理特征:东部为岗丘地带,境内有梁子湖(盛产武昌鱼)等湖泊,被誉为“百湖之城”。
- 名胜古迹:包括西山风景区、鄂王城遗址、古灵泉寺、三国吴王避暑宫等。
五、其他特色
- 荣誉称号: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 交通地位:武大铁路穿境而过,是鄂东水陆交通枢纽之一。
注:关于“鄂州市”作为成语形容“繁荣热闹”的说法,其他权威来源未提及,可能为特定语境下的引申用法,需谨慎参考。
别人正在浏览...
遨戏报嫂倍擿碧幽幽不转睛谄誉垂直绿化打跟头大帽子达奚邓惠登迈垫付笃诲恶性循环纷糅负爵高絶格鬭攻取共用电子对归运寒装毫无二致核办横遮竖挡鸿禧假僭家诫践跻简易鹪金解民倒悬锦旗赲趩列曹令堂临饯涖任笼子梅什儿拟范偏恃嚬噈悄蒨诠才末学讪疵删简深仇宿怨韘觿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双豆塞聪肆体夙秉诉雪台宦同胞妥尸外畔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