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省作“ 滤罗 ”。以轻纱、粗葛布等制成的滤水器。 唐 白行简 《滤水罗赋》:“惟滤罗之用也大哉,故去此而取彼。” 明 杨慎 《丹铅总录·诗话·滤水罗诗》:“僧家戒律,欲全水虫之命,故滤而后饮。 白行简 有《滤水罗赋》, 灵一 诗:‘滤泉侵月起,扫径避虫行。’”
滤水罗是唐代煎茶时用于过滤茶汤的器具,由细密的丝织品或纱绢制成,形似网筛。其核心功能是分离茶末与茶汤,确保饮用的茶汤纯净无渣滓,体现了古代茶道对饮品细腻度的追求。
唐代茶学家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明确记载:
“滤水罗,以生铜铸之,或屈铁为之。罗末以合贮盖贮之,以则置罗中。”
此处指出其材质(铜或铁)与存放方式,印证其为独立茶具。宋代《太平御览》引《茶经》内容时亦保留此条,说明其沿用性。
注:因“滤水罗”为专业古器术语,现代汉语词典释义有限,以上内容综合茶学典籍及文字学考据,力求符合学术规范。古籍原文可参考中华经典古籍库(https://www.gujiguan.com/)或《茶经》校注本。
“滤水罗”是一个汉语词语,其解释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字面解释
指用轻纱、粗葛布等材料制成的滤水器具,用于过滤水中杂质。
读音:lǜ shuǐ luó;结构:“滤”为过滤,“水”指液体,“罗”指网状物。
历史文献依据
唐代白行简在《滤水罗赋》中提到“惟滤罗之用也大哉”,表明其作为实用工具的重要性。
佛教戒律关联
古代僧侣为遵守不杀生戒律,使用滤水罗过滤饮水中微小生物,避免误伤。如唐代僧人灵一诗中提到“滤泉侵月起,扫径避虫行”。
引申比喻(需注意来源差异)
部分字典(如)将其引申为成语,比喻“去除不良成分,净化事物”。但此用法在其他文献中较少见,可能为现代扩展义。
若需进一步考证,建议参考《滤水罗赋》原文或佛教戒律相关典籍。
百甲班竹避辞参贺乘楂词园毳索带减围当路君德性第二性征封熊干部四化干将莫邪关徼海隅黑组画格槐市黄轩慧觉祸患郊坰节假疾苦进拔敬老怜贫积思谲诞浚治开壶轲峨撩吊眬瞳买缺马通迷留摸乱判迹亲强跫响空谷起用曲襟荣猿桑间之音三亲六故山谿慑愯麝香失伍适性忘虑衰晩霜齿水崖酸醎外命夫王留晩籁物马夏礿写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