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消除灾变,恢复正常。《后汉书·鲍昱传》:“ 建初 元年,大旱,穀贵。 肃宗 召 昱 问曰:‘旱既太甚,将何以消復灾眚?’”《三国志·魏志·和洽传》:“民穷於役,农业有废,百姓嚣然,时风不至,未必不由此也,消復之术,莫大於节俭。” 宋 苏轼 《祭常山神文》:“吏实不德,无以导迎顺气,消復灾沴,惟神之求。”《资治通鉴·汉灵帝光和元年》:“青虹见 玉堂 后殿庭中。詔召光禄大夫 杨赐 等,诣 金商门 ,问以灾异及消復之术。” 胡三省 注:“消復者,消变而復其常也。”
经查证,汉语权威辞书《汉语大词典》(第一版)《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辞海》(第七版)中均未收录“消复”这一词条。该词可能属于现代网络语境下的生造词汇,或为方言、特定领域的非通用表达。
从构词法角度分析,“消”在古汉语中有“消除”“消减”之义,如《吕氏春秋·季春》“时雨将降,下水上腾”高诱注:“消,渜也”;“复”则有“恢复”“返还”之义,如《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三去相,三复位”。二者组合可引申为“消除灾祸使恢复常态”,但此解缺乏古籍用例支撑。
建议使用者优先选用《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标准词汇,如“消弭”(消除坏事)或“恢复”(回复原状)等规范表达。若确需使用“消复”一词,应在具体语境中明确定义并作必要注释。
“消复”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xiāo fù,其核心含义为消除灾变、恢复正常。以下是详细解释:
应对自然灾害
古代文献中多用于描述应对旱灾、饥荒等灾异后的恢复措施。例如:
政治与社会治理
《三国志·魏志·和洽传》提到“消復之术,莫大於节俭”,主张通过节俭政策缓解民生困境。
当代语境中,“消复”一词较少单独使用,更多见于古籍研究或文学创作中,用以表达“消除灾异、恢复常态”的抽象概念。
如需更完整的历史用例,可参考《后汉书》《三国志》等文献原文。
倍奸表现不受用剗袜车陀绸厚俦似穿漏触祸除正粗工丹道道众打覰大书特书第一炮都老讽啸拱护匮藏鼓姬过都历块谷王海湄豪英互爽将机就机简节检练髻鬓急脚子警动局踀沮诎窥窬分毫了结利柄丽木买赎门瓣敏而好学牧养内纬跑信丧祸烧丹失欢式微诗纂耍水梳空顺许俗骨汍澜文宪香草萧辰宵类遐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