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失的书籍。 唐 韩愈 《与孟尚书书》:“其后始除挟书之律,稍求亡书,招学士。” 宋 曾巩 《文馆》:“﹝ 太宗 ﹞又重亡书之购,而閭巷山林之藏,稍稍益出。”
“亡书”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释:
“亡书”指散失或遗失的书籍。其中“亡”意为“失去、丢失”,“书”即书籍。该词多用于描述古代因战乱、政策(如焚书)等原因导致典籍失传的情况。例如唐韩愈提到“稍求亡书”,宋曾巩也记载了朝廷“重亡书之购”的史实。
在语境中,“亡书”可比喻知识的流失或文化的断层。例如,形容某类学问因缺乏传承而逐渐湮没,或文献资料未能保存完整的状态。
“亡书”现象在中国古代尤为常见。例如秦代“挟书律”禁止私藏书籍,导致大量典籍被毁;汉代以后,朝廷通过征集民间藏书、修复残卷等方式试图恢复这些“亡书”。
如需了解该词的具体发音(wáng shū)、近反义词或更多古文例证,可参考沪江在线词典或查字典等来源。
《亡书》是指失落或遗失的书籍。在古代文献中,常常可以看到对亡书的描述,指的是因各种原因而失踪或无法找到的重要文献或书籍。
《亡书》其中的“亡”字,拆分时可分为外部的“亠”部和内部的“亡”部。其中“亠”为上部,表示顶盖的意思;“亡”为下部,表示迷失或消逝的意思。
《书》字,可以拆解为“口”、“十”、“人”和“冖”部分。其中“口”表示嘴巴,代表声音或语言;“十”表示围绕,意味着文字的围绕;“人”表示人物;“冖”表示冠盖,表示文化或知识的覆盖。
《亡书》一词最早可追溯到《汉书·郭泰传》中:“当汉不都邑,功业相继,然不过斯数人耳。虽盖世之才,子厚特为有盛名。学道之士尤多写《亡书》,各陈其事。” 该词在这里指代了一些重要的书籍因种种原因而失去或无法找到。此后,《亡书》一词逐渐成为文人雅致的词汇,用以描述各种失传或失踪的重要文献。
《亡书》的繁体字为「亡書」,在日本常常被用于描述传世文献中一些失传的重要书籍。
在古代,由于汉字写法的多样性,对于《亡书》这一词汇的写法也有所不同。其中较为常见的写法有「亡书」、「亡書」、「亡籍」等。
1. 遗憾的是,由于历史的残缺,许多重要的古代文献成为了《亡书》。
2. 学者们致力于挖掘、收集和研究那些被认为是《亡书》的文献。
1. 《亡羊补牢》:指在损失发生后采取补救措施。
2. 《失物招领》:指发布失物信息,希望失主能够看到并要回失物。
1. 失传书籍
2. 失踪文献
存世书籍
盎盂相敲百足之虫陂栅鞭笞鸾凤鳖盖子宾余碧耸耸不可枚举仓惶柴山剗涤澄幽顶嘴嫡妻诋异东方朔铎槊而外奋发向上丰土隔扇各抒所见贡雉拐抓孤鹤国乱河汉桥侯弓画服花约葭管椒萼梅解科精馏觐谒掘强钧席客星槎空潭脸脑墨册莫夜母忧拿鼎嫱媛齐伦青莲道士宂龊融融冶冶师保石畬瘦状索偶踏臂太浩铜子忘忧吾丘諴孚纤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