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失的书籍。 唐 韩愈 《与孟尚书书》:“其后始除挟书之律,稍求亡书,招学士。” 宋 曾巩 《文馆》:“﹝ 太宗 ﹞又重亡书之购,而閭巷山林之藏,稍稍益出。”
亡书(wáng shū)是汉语复合词,由“亡”与“书”组合而成,需从字源、本义及引申义三方面解析:
亡
书
结合字义,“亡书”在古汉语中有两层核心含义:
散佚的书籍
指因战乱、灾害或保管不善而失传的文献。如《汉书·艺文志》载:“秦燔典籍,汉兴大收篇籍,而书缺简脱。”后世称此类佚失文献为“亡书”。
例:
《晋书·荀勖传》:“及得汲郡冢中古文竹书,诏勖撰次之,以为《中经》,列在秘书。时人谓之‘亡书复出’。”
宣告死亡的文书
现代法律术语中,指法院宣告自然人死亡的判决书(如“宣告死亡判决书”),属引申用法。
古代典籍
现代辞书
注:释义综合《说文解字》《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及历代文献用例,核心含义聚焦文献散佚,现代法律用法属特定场景引申。
“亡书”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释:
“亡书”指散失或遗失的书籍。其中“亡”意为“失去、丢失”,“书”即书籍。该词多用于描述古代因战乱、政策(如焚书)等原因导致典籍失传的情况。例如唐韩愈提到“稍求亡书”,宋曾巩也记载了朝廷“重亡书之购”的史实。
在语境中,“亡书”可比喻知识的流失或文化的断层。例如,形容某类学问因缺乏传承而逐渐湮没,或文献资料未能保存完整的状态。
“亡书”现象在中国古代尤为常见。例如秦代“挟书律”禁止私藏书籍,导致大量典籍被毁;汉代以后,朝廷通过征集民间藏书、修复残卷等方式试图恢复这些“亡书”。
如需了解该词的具体发音(wáng shū)、近反义词或更多古文例证,可参考沪江在线词典或查字典等来源。
保艾便美表里一致别姓兵操裁员残热蝉衫麟带朝昼成长忖留大半天大封戴干黨羽诞言封弥棼楣攻注狗子归爱杭越谏猎人奸汙骄侵决斗氒株巨儒课事扩音机潦雨陵隰沦猗卖底密命谬牍南直逆旅配率平揖戚家军清飇求谒七湾八扭生纸神羞麝檀拾才食荤使贤任能死神送鬼酸曲损失唐年特异质屯扎脗然遐凝心长发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