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頽俗的意思、頽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頽俗的解释

颓败的风俗。《后汉书·胡广传》:“ 广 才略深茂,堪能拨烦,愿以参选,纪纲頽俗,使束脩守善,有所劝仰。”《魏书·游明根传》:“卿独秉冲操,居今行古,有 魏 以来,首振頽俗。” 明 张居正 《三辞恩命疏》:“贪进之戒,臣先犯之,何以率先百僚,表正頽俗?” 胡韫玉 《舜水先生祠落成敬赋》诗:“俎豆奉典型,力与頽俗抗。”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頽俗(现代简体写作“颓俗”)是汉语复合词,由“頽”(颓)与“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衰败、萎靡的社会风气或习俗。以下从字形、语义及权威辞书角度分层解析:


一、字义溯源与结构解析

  1. “頽”(颓)

    • 本义为崩塌、坠落(《说文·页部》:“頽,秃貌。从页,隹声”),引申为衰败、委靡㊟¹。
    • 如《礼记·檀弓》:“泰山其頽乎”,喻指事物倾覆衰微。
  2. “俗”

    • 指社会长期形成的风尚、习惯(《说文·人部》:“俗,习也”),常含中性或贬义色彩,如“流俗”“陋俗”㊟²。
  3. 复合词“頽俗”

    • 二字结合后,强调社会风气的堕落与不振,暗含对道德沉沦、精神萎靡的批判。

二、权威辞书释义

根据《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定义:

颓俗:衰败的风俗;鄙陋的习俗。

例句:

“革除颓俗,振作民心。” —— 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³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进一步补充:

颓俗:〈文〉颓废的习俗;多指社会风气的腐化堕落㊟⁴。


三、语义延伸与文化内涵

该词在古典文献中多具批判性,常与“匡正”“革新”等动词搭配,体现儒家文化对社会道德重建的关注。如:

“拯颓俗于沉溺,扶大义于将倾。” —— 明·归有光《震川集》㊟⁵

现代语境中,“颓俗”仍用于批判物质主义泛滥、精神价值缺失的现象,但使用频率低于近义词“颓风”(如“奢靡颓风”)。


四、核心释义总结

頽俗(tuí sú)

词典定义:指社会风气的衰败堕落,强调道德松懈、精神萎靡的集体习气。

文化指向:承载传统士人对社会危机的忧患意识,呼吁道德重整与文化复兴。


参考来源(基于权威辞书与文献,无虚构链接):

㊟¹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² 《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

㊟³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

㊟⁴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研社,2010)

㊟⁵ 《中国古代名句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頽俗”是一个汉语词汇,现多写作“颓俗”,指颓败、衰败的社会风俗。以下是详细解释及用例:

  1. 基本定义
    由“颓”(衰败、坍塌)和“俗”(风俗、习气)组合而成,强调社会风气的败坏或道德规范的丧失。例如《后汉书·胡广传》提到“纪纲頽俗”,即通过整顿纲纪来纠正颓败的世风。

  2. 历史文献用例

    • 东汉:《后汉书》记载胡广“拨烦”以对抗頽俗,体现儒家整顿社会的理念。
    • 北魏:《魏书》称游明根“首振頽俗”,指其率先扭转衰败风气。
    • 明代:张居正在奏疏中以“表正頽俗”表达对官场风气的批判。
  3. 近现代延伸
    胡韫玉的诗句“力与頽俗抗”延续了该词的用法,暗含对当时社会问题的反思。

  4. 现代使用建议
    该词属书面语,现代语境中较少使用,多用于描述历史或文化批判场景,如学术讨论、文学创作等。

注意:需区分“頽俗”与“麤俗”(粗野庸俗,见),二者含义及使用场景不同。

别人正在浏览...

鳌背宝符八佾比伦昌茂朝鞾迟怯楚优单帮德馨得壹元宝叠字诗反绑反常行为非谤峯岠凤距峯岫汩活归人骨窍喝彩厚望怀人家内见节鉴于皦察鸡蛋里挑骨头金陀戟牙俊流款冬燫熪丽都六根清净六枝子贸换偶属帕腹强学签函悄密窃密上祖涉难省魁恕躬顺昌之战宿积天价铁画退稿颓折屯留顽愚缊绪险凑校轸心胆俱裂